-----缅怀刘东生先生的教诲
郑 度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北京100101)
1966年我作为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的一员,在队长刘东生先生带领下参加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自那时起40多年来我与青藏高原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通过参与筹办青藏高原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承担攀登计划项目课题以及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等,有机会得以多次聆听刘东生先生的教诲,启发良多、受益终身。现仅就个人认识谈点初浅的学习体会。
在庆祝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刘东生先生对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范式做了高度的概括。他从全世界科学考察发展历程的角度,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是以集体综合形成的一种科学范式,是不断向前延伸的科学活动。它是长期基础研究的平台,是传播知识、协同发展的过程,是既出成果又出思想的研究架构。他特别强调出思想的影响和出成果的影响同样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力量,出思想对于基础性科学研究来说是创新的种子。
刘东生先生领导的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就是这种科学范式的典型代表,他高瞻远瞩的学术战略思想也是推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发展的力量。当时提出以“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及其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中心课题,围绕这一主题分别从地质特征和地壳运动、自然分带和资源利用、冰川与气象变化、人类高山生理以及大地测量等5个专题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开展考察研究工作。这一主题思想在1972年制订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1973~1980年综合科学考察规划”中得到进一步扩展,将“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作为主题,以阐明高原地质发展历史及上升的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自然条件与资源特点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径等中心问题。几十年来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在青藏高原地学、生物学、环境与资源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国际上瞩目的突出进展,而且在高原自然环境与资源利用保护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东生先生是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一、二届的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他在研究会成立时做的“青藏高原环境和资源研究回顾与展望”报告中指出,青藏高原研究会要积极推进对高原环境与资源领域的研究,对高原建设和发展要起到咨询与桥梁的作用,做好高原建设的参谋。在谈到培养人才问题时,他特别提到“不仅是需要大批年青的、有奉献精神的、精通业务的科技工作者继承前人开辟的道路前进,特别是要有大批藏族和其他民族的科学工作者和青年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同时他还指出,“藏族同胞千百年来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适应和保护,将会对困扰世界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益的启发”。刘东生先生十分感激藏族同胞对青藏科研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关注藏族科研工作者的成长,更希望将对藏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总结、继承与发扬,作为青藏高原研究会的重要任务。通过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培养的多名藏族博士,已经成为西藏自治区的重要科研骨干。今后还应当继续培养造就更多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关注对藏族同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传承。
著名登山家英国人马洛里(George L. Mallory)曾经就一般人对科学家为何历尽千辛万苦去攀登高山说过一句话:“Because it is there (因为它在那里)”。人们所以向世界最高峰走去,是“因为它在那里”。刘先生认为马洛里所说的这句话代表着一种对自然探求的欲望。在青藏高原工作过的人,才能面对喜马拉雅山而发出一览众山高的惊叹!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刘东生先生曾提到马洛里“Because it is there!”这一名言。借用这一名言他意味深长地鼓励大家,认为对于青藏高原研究而言,我们应当说:“因为它在这里(Because it is here)!”青藏高原的主体在中国境内,我国科学家要有这种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有信心建设好世界一流水平的青藏高原国际科学研究平台。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若干重大基础理论领域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揭示了宏观区域尺度的规律。但在青藏高原岩石圈地球动力学、青藏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以及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方面,还有许多未知和问题有待探索和研究。我们要学习刘东生先生关于青藏高原科学范式和效应的思想,密切关注国际研究动态,加强优势力量联合,促进学科交叉和综合论证,创立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应结合高原建设实践,探讨高原的人地关系,研究高原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模式和途径,为青藏高原区域环境与发展的和谐协调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