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成就 专 著 音容笑貌 追 思 纪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 > 追 思 > 院士卷
怀念刘东生院士
发布时间:2013-10-23 点击次数:

怀           

谢 学 锦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5

 

  
  
刘东生院士研究第四纪地质特别是黄土,我研究的是勘查地球化学与地球化学填图,隔行如隔山,但刘先生却从勘查地球化学在中国开始发展之初 (当时称地球化学探矿) 就对我们的工作给以不断的关切与鼓励。这一方面是由于刘先生与周树强先生私交甚笃 (周树强与我和沈时全一起在新成立的地质部内筹建地球化学探矿室),但更主要的是刘先生敏锐的前瞻性目光,看到这一新兴的技术科学的远大前途。

19XX年新成立不久的地质调查局正式向部领导汇报工作特别邀请了不属于国土资源部的一些著名地学家参加。在各方汇报完毕后专家发言之时,刘东生先生作了一个发言。他除对地调局各方面的成就作了一般性赞誉之后,特别指出勘查地球化学研究找到那么多矿,提供了那么多有价值的基础性资料,而且上升为新的找矿理论,是地调局最突出的成果之一。只可惜当时录音并未普及,我也没有好好作记录,不能把刘先生发言在此转述。但他的话使我惊讶,也给我很大鼓励,因为我们这个新兴的学科很少在公开场合听到高度的赞誉,背地里倒是听到不少只是抓把土,画个圈或涉及面很窄之类的贬义评语。

我记得另外还有叶笃正,施雅风、陈述彭、张炳熹、李庭栋、袁道先、裴荣富、翟裕生等先生在公开场合对这一新兴学科的支持。

由于他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希望他能有更多的了解,故把我与国外其他科学家共10人合写的IGCP 259项目总结报告“A Global Geochemical Data Base”寄给他,不久他来电话说他已看过我寄给他的那本书,没想到中国的地球化学填图在国际上有那么高的地位,并向我表示祝贺,我也对他如此重视我们的工作表示感谢。

我在1995年开始注意国外有关“化学定时炸弹”的研究。觉得这方面的研究很重要,想借香山会议项目开一次会,以得到更多的支持,然后大规模进行,早日给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撞响警钟。考虑到刘先生在地学界的威望,他一向对新生有意义事物的支持及他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关注,故邀请他与我共同主持这个会议,他欣然同意。会议开得很好,引起各方对此问题的重视(香山会议简报46期,1996)。此后针对中国国情,我将“化学定时炸弹”的提法改成为“延缓性地球化学灾害”,经过不停的奋斗,终于得到地调局及各省地质机构的支持,开展了大规模、多目标的农业环境生态地球化学大调查。
  
2005年刘先生给我打电话,说他已了解到国土资源部的多目标地球化学大调查,规模与影响都非常大,这项研究也与第四纪地质有关。问我能否在第四纪地质研究杂志《第四纪研究》上组织一个专集,介绍我们的工作。他说这将会影响大学与科学院多种学科专家们的兴趣。刘先生的思想是这样一个研究领域应吸引多学科的专家来合作,目前这项研究的合作者日异扩大与多样化正是遵循着刘先生的这个思想。

2005年我的研究项目“西南地区76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完成后需要请专家评审,我决定请刘东生院士主审。因为尽管他不是我的同行,但我坚信他比我的同行专家更能深刻看到研究周期表内几乎所有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将是一件大事。我向他提出请他主审此项目,他欣然同意。这个项目只是一个更大项目:中国全国76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的试点。2006年我的新项目“中国华南八省76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项目”又获批准,正在进行中。只是刘先生已经仙逝,我以未能让他看到这项工作的继续进展深表遗憾。

  刘先生不仅是一位国际著名的大科学家,我非常惊讶他对事务性工作也那样认真,一丝不苟。他担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的地学卷主编。据潘云堂告诉我他不是挂名主编而是事必恭亲,对人选作决定,直接作每篇文章的最后审校,由于经费紧张,他还亲自奔走,找各方筹集资金。昨日潘云堂给我来电话告知9月份要开编委会,由于刘先生去世要选举新的主编。想到会议上再也见不到刘先生的音容笑貌,使我更加怀念他。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mail.igg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