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成就 专 著 音容笑貌 追 思 纪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 > 追 思 > 院士卷
科学建树 贡献终生
发布时间:2013-10-23 点击次数:

科学 建 树    贡 献 终 生

——纪念刘东生院士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南京210093)

 


  我认识刘东生教授是在上世纪
50年代后期,当时我是北大的研究生,因为不是同辈,很少接触,但我很敬佩他。刘先生和我的导师王乃樑教授曾是西南联大的同学,他们千里跋涉,从天津南开中学到大后方求学,并满怀热情地担任美军在华电台的英语播音员,对外传播抗日战争的实况。我最早的印象就是他们热诚爱国,地学与英语双优。刘先生和王乃樑教授的友谊长达数十年,共同从事第四纪研究。刘先生一直关心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教育,对北京大学的青年教师与学生,如曹家欣、崔之久、钱宗麟等关怀备至;曾多次亲临南京大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讲学、指导。在黄土高原考察中,吸收、指导了当时的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参加考察实践,培养指导他们,日后成为了学术骨干。

刘东生院士一生不断地探索、研究,从古脊椎动物工作起始,奠定了第四纪研究的坚实基础; 50年代,组织了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南京大学等青年师生数十人,参加了黄土高原十条大剖面调查,从山西太行山、吕梁山、经子午岭到甘肃临洮和宁夏的固原,从大青山麓到秦岭北坡,实地步行调查黄土的分布,从基岩到顶层的黄土剖面物质组成,沉积结构以及从东到西各地点的午城黄土、离石黄土与马兰黄土的分布变化等。首次全面大规模的黄土地质调查,汇集大量实际资料与综合研究的成果,撰写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和《黄土的物质成分与结构》等三部论著,有力地向国内外展示了中国地球科学家在黄土风成沉积研究的重要进步。刘先生没有停滞,进而深入探索、研究黄土古土壤互层结构,揭示了冰期间冰期的多旋回特点,质疑居正统地位的“第四纪四次大冰期”的理论,以事实论证了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多旋回理论。这是继黄土新风成学说之后,在地学理论方面的又一项重要进步。嗣后,刘先生继续深入剖析系统的黄土地层,建立了近250万年来古气候变化的陆相沉积记录,与深海沉积研究媲美,共同谱写了地球环境变化——第四纪历史的新篇章。巨大的工程,凝聚了世界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结晶,刘东生院士代表中国学者做出了为世人瞩目的重要贡献。

人的一生,即使活100岁,与地球年龄46亿年相比,仍是瞬间的分秒。刘东生院士孜孜不倦地追求,为后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致力于科学研究,建设第四纪地质科学;发展地球环境系统科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地球科学家,从不同地学分支领域,从不同地区特性研究,培养人材。真正做到“十年立著,百年树人”,展现了地学大师的风范,冀望人们一代又一代地阅读、探索与详解“地球巨书”。
  
近年,我参加《第四纪研究》编委会工作,亲身感受到刘东生院士的大师品格,他年过八十,仍精力充沛地关注《第四纪研究》每期的内容,文章的水平与组成特点。他工作深入细致,心平气和地处事,和蔼地待人。他因生病住院,不能到南京参加最近一届的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为此,专门书信给我,说明与瞩托。2007年底,他亲自撰写纪念孙殿卿院士的文章,并主编文集。这一件件的事例均使我深为感动,我虽晚于他两代之多,但却没有他那样的精力与精神——不断地探索与关览全局,也不曾像他那样耐心细致地待人接物。刘先生的风范真是我学习的榜样。

刘东生院士的科学成就为国内外所肯定,他先后获得国内外科学奖励与最高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绿色科技奖特别奖,国家海洋局特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特别奖,陈嘉庚奖,何梁何利奖,2002年获最高国际环境科学成就奖——泰勒奖,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誉高、责任重,但刘先生从不间断地、持之以恒地努力工作,前后担任一系列的国内外学术职务,如: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副主席(1982~1991),主席(1991~1995),中国第四纪研究会主席(1979~1999),以及全球环境大断面(PEP-II)项目首席科学家(1994~2000)等。与此同时还担任《第四纪研究》,《环境科学学报》和《极地研究》主编。我想,刘先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忱,其精力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热诚。伟大的科学目标赋予持久的动力,科学团队力量的和谐配合,形成了最高科学成就。
  
刘东生院士为我们树立了永铭于心的榜样。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mail.igg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