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成就 专 著 音容笑貌 追 思 纪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 > 追 思 > 学生卷
回忆刘东生先生在上海同济大学二三事
发布时间:2013-11-08 点击次数:

郑 洪 波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3)

 

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和妻子专程去301医院拜访久违了的刘东生先生。记得那天天气出奇的好,阳光从大玻璃窗斜照进来,病房里特别明亮,就连书桌上的一摞杂志都暖洋洋的,好像刚被人翻阅过。我便和刘先生开玩笑,问他是不是住院期间还笔耕不止。他只是笑笑,说现在看不动了。那天刘先生气色特别好,我们天南地北地聊了许多。我们和胡老师几个人,变换着各种排列组合,拍了许多照片——此刻,这些照片就摆在眼前,音容笑貌犹如昨日,但斯人已去,不禁令人唏嘘。

作为刘先生“挂名”的学生,最初的接触,也就限于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课堂,和偶尔到地质所的学习汇报。对于大多数后生来说,刘先生是那么高山仰止,遥不可及。与刘先生的亲密接触,缘于几年前他来上海长海医院疗养。期间我们有记不清次数的长谈,话题不限于学术,从他早年的经历,到如何做人做事,当然免不了三门峡、平陆、洛川等等这些熟悉的地名。回忆与刘先生相处的日子,咀嚼他的教诲,思念与感悟涌上心头。在此略记二、三事,以兹纪念。

每次去长海医院看望刘先生,总要经过值班医生和护士的办公室。医护人员在详细介绍刘先生的状态之余,总免不了夸夸这个病号如何和蔼、如何配合、如何有毅力,如此这般,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听得出来,大家除了对这样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敬仰之外,更多的还是因为他的亲和力,这让我们来探望的人,也顿时觉得很有脸面。医生和护士都喜欢与刘先生合影留念,刘先生也总是来者不拒,每每此时,病房里就有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拍照工作当然大多是由我完成,我也有机会观察一个细节:拍照的时候,刘先生总会认真地整理自己的衣冠、领带,一丝不苟。

先生在上海期间,利用出院的间隙,也还不忘履行自己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的职责。除了在学院做学术报告,还多次与研究生举行座谈会。鉴于刘先生对我国海洋地质学科发展的贡献,同济大学决定聘任他为“名誉教授”。据说在此之前,这一殊荣,只颁给外籍著名学者。名誉教授受聘仪式定在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报告厅举行。早晨我早早赶往刘先生住处,进门发现他身着崭新的西服,容光焕发,便打趣说他今天很帅。没想到胡老师说这套西服是刘先生为了当天的仪式,专门在前一天去购买的。刘先生手持一张小纸,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娟秀铅笔字。刘先生说这是为今天准备的发言,让我看看怎么样。我想我还不至于不识体统地给他提什么意见,只是感慨万千:刘先生一生不知参加过多少大大小小的仪式,获得过多少荣誉,但他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仪式居然如此认真!

在同济大学期间,还有一件有趣的小事,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每年阳历年的除夕,我们的惯例是和学生吃“年夜饭”,那年也不例外,其实学生们早就盼望有机会和刘先生、胡老师在一起,除夕聚餐是个很好的机会。年轻人在酒足饭饱之后,总免不了要将快乐进行到新年钟声敲响,于是就提议去楼上的KTV。我正在犹豫如何将刘先生送回住处,刘先生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要跟我们一块去看看。学生们不免有些激动,也略有一些紧张,我也一样。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刘先生第一次进KTV,但我知道,刘先生那天晚上一定很开心。

我已经开始给自己的学生讲述这些小故事了。对于我们许多人,刘先生是一个标杆,也会慢慢变成一个符号。我希望刘先生在我心中永远是一位活生生的长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纪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mail.igg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