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导师刘东生院士
赵 景 波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062)
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刘东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噩耗传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作为先生学生的我和很多人一样都知道,先生73岁时,去了南极;79岁时,去了北极;86岁时,去了南海;87岁时,还去了罗布泊。今年,他虽91岁,但我和很多人都坚信他一定是健健康康、硬硬朗朗的。久久不愿相信先生离我们而去的事实。然而,我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的导师刘东生先生,2002年国际泰勒环境成就奖获得者、中国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06年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章获得者,的确走了。他离开了他热爱的地质事业,离开了他热爱的黄土,离开了他的亲人、朋友和学生。现在先生离开我们已半年多了,我时常想起先生生前对我事业的帮助和关心,他老人家的音容相貌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作为他的学生,受先生的教诲,深知先生大智大慧、高瞻远瞩的大师风范,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淡泊名利、献身祖国的高尚品德,提携英才、甘为人梯的长者风度,科学登顶、誉满学界的光辉业绩,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1979年当我师从王永焱教授读第四纪地质专业硕士学位时,开始了解到刘先生是这个专业的杰出科学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根据在山西西部的考察研究,发现了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三趾马和三门马等能够指示地质时代哺乳动物化石,率先确定了中国黄土至少开始形成于早更新世。在同一时期,刘先生率领他的研究队伍,通过对黄河中游黄土的大量实地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并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等多部具有真知灼见的科学著作,使中国黄土的研究步入了崭新的阶段,也为后来深入研究中国黄土和跨入国际研究的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刘先生与国外学者合作,应用古地磁测年方法研究了中国黄土堆积的年代,提出了中国黄土开始形成于距今250万年前的新认识,这是中国黄土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刘先生根据中国黄土中独特的黄土和红褐色古土壤序列研究和古地磁等测年方法的应用,在国内开创性地揭示了中国250万年来黄土地层气候变化的旋回性和周期性,并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冰期旋回进行了对比,认识到中国黄土是陆地上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典型代表。刘东生先生被认为是中国黄土 - 古土壤序列与古环境研究之父,他通过50多年的研究,证明中国黄土是大陆上完整记录了冰期气候旋回、沙尘暴活动变化和植被发展变化的地质史书。在20世纪80年代,先生和他领导的弟子及同事们撰写并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黄土与环境》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巨著,这一著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是近年来地学界被引用频次最高的著作,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二等奖。
在1991 年国际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大会上,刘东生先生当选为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我参会第一次见到了先生,那年先生已75岁高龄,但精神饱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的我只是同行中的小小辈,未敢与先生直接交谈。直到1995年,为了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我决定拜师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与他老人家通了几封信,介绍了自己的想法和当前的研究状况,每次都得到先生的耐心指导。为了当面请教,1995年初我约定了时间前往北京拜访刘先生。当我如约前往,扣响先生的家门时,见到了衣着朴素、和蔼慈祥的先生,我向先生询问了许多尚存迷惑的问题和开展进一步研究的设想,先生一一给了我详尽的解答和指点。
我在跟随先生作博士论文期间,多次得到了他的谆谆教诲和启发。刘先生在百忙中为我选定了“西安和长武70万年来黄土地层环境变化研究”的博士论文题目。他指出,博士论文不能限于一个小的地区范围,不但要研究黄土环境变化的时间规律性,而且还要重视研究环境变化的事件和环境的空间差异特点;不但要揭示过去环境的时空变化,还要将研究成果尽可能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刘先生的指导下,我扩大了博士论文研究的范围,在陕西长武黄土环境的研究中获得了有价值的发现,并揭示了黄土高原中、南部环境变化的空间差异特点。
1999年我校邀请先生为我校旅游与环境学院的师生讲学,老人从不游山玩水,只去与环境有关的“景点”。从这次讲学也得到了印证,这次讲学几天时间安排的满满的,老人不愧为“环境地质学泰斗”。当我们问到当前世界人口与资源环境存在重大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目前为解决这些问题国际科学家开展了哪些研究等宽泛的大问题时,老人回答得相当简捷,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十分严谨,有概括,有分析,有实例,让我们深受启发。他告诉我们,世界人口与资源的大问题都与环境有关。他认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从地学角度来说就是研究大气、海洋、陆地水、岩石、土壤、生物和人等几个圈的关系的变化。而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目的,就是取得资料、找寻规律,预测未来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他告诫人们将如何适应地球变化,如何保护地球,人类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在谈到目前环境科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先生特别强调指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活动造成环境变化的问题是最需要解决的,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处理好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关系。他说,环境科学也要和人文科学相结合,从哲学的角度解决问题,要以人为本。
先生在80岁上下时,探索的足迹仍遍布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球三极;60年潜心研究,被誉为黄土之父;平息170年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大陆古气候记录;直至耄耋之年,仍然活跃在国际地球化学舞台,引领世界黄土研究潮流,走在全球变化研究前列。
美国南加州大学在2002年4月2日宣布,2002年度“泰勒环境成果奖”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华莱士·布洛克(Wallace Broecker)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资深院士刘东生。泰勒环境成就奖是由已故约翰·泰勒和爱丽丝·泰勒在1973年设立的,授予对发现和解决世界的环境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颁奖书中说:“刘东生因在认识和运用地质沉积物了解全球环境变化方面的开创性成就而获此奖,他开拓利用中国黄土区黄土沉积测量250万年来地质气候变化的新方法。”得到此消息,我很激动,我为老人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而心折不已。当我向他老人家表示祝贺,他老人家谦虚的说成就是别人做的,我只是有一份付出,我做了组织工作,我只是这个成功集体的代表。可见先生具有令人敬佩的高尚的风格。先生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是地学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标志着先生对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卓越贡献。先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近七十年,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他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并在环境医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考古学、高山科考和极地科考等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地学界的一面旗帜!
先生走了,留给我们的是黄土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黄土这本书我们还要继续读下去。从第四纪的角度来看,在全球范围内以我国的黄土发育为好,还有许多黄土与资源环境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黄土是宝贵的土壤资源,黄土的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中国黄土的发育厚度和特性决定了它是研究土壤、气候、植被变化、沙尘暴和地下水的特殊天然实验室,我们要用好这一天然的优越条件,破解我们未知的自然之迷。正如刘先生所说,现在的黄土研究好像是生物学研究的DNA,我们认识的只是一些片段,整体的认识还差得很远,很多问题继续做下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不负先生的期望,要使先生开创的黄土与环境变化事业发扬光大,把中国黄土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使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为全球的黄土与环境变化研究做出我们新的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