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成就 专 著 音容笑貌 追 思 纪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 > 追 思 > 学生卷
感怀恩师刘东生先生
发布时间:2013-11-08 点击次数: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061

 

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但恩师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每每回忆起与恩师相处的日子,感激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撞击着我许多尘封的记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河北地质学院读本科,那时我对第四纪地质学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老师介绍和查阅资料,我知道刘东生先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大专家。怀着对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兴趣和对刘先生的崇拜,大学毕业时我决心报考第四纪地质专业的研究生,师从于刘先生门下。记得报名之前,很多人建议我不要考刘先生的研究生,因为刘先生是世界名家,报考的人数多,招生名额少,河北地院名气又小,特别是当时有种说法,女生很难考上研究生,因为许多老师不愿意招收女学生。当时我也比较矛盾和困惑,但凭着对第四纪研究的渴求和对刘先生的崇敬,我还是报了名,并冒昧地给刘先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我想从师于他的愿望和决心。刘先生虽然没有给我回信,但不久我被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现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通知面试。面试时,我第一次见到了久慕的刘先生,在喜悦的同时,更多的是紧张。刘先生一双笑眼,身材略显消瘦,讲话思维敏捷,声音有些沙哑。他微笑着招呼我们坐下,在宽松的气氛中聊着家常,谦和慈祥、和蔼可亲,并不是想象中的严厉和苛刻,让人一下子就感到轻松和愉快。高深莫测的第四纪理论从他的口中说出来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让人从心里赞叹。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决心跟刘先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成为刘先生指导下的中国从事第四纪研究的一员。

在随后的学习生活中,我逐渐发现刘先生治学严谨,要求学生非常严格,在知识传授方面又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每一个学术报告,他都要提前几日准备,反复推敲讲述内容和讲述方式,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更多的内容。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他不但身体力行,还鼓励青年科研工作者要重视实践,趁着年轻到大自然中去,到野外去。告诉我们只有实践才能获得最原始、最可靠的真实数据和资料。记得有一次与刘先生一起出野外进行地质考察时,刘先生一直走在前面,仔细观察,然后再给我们详细讲解,包括如何观察、如何记录、如何整理、如何综合归纳等,仔细耐心,循循善诱,使我们很快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刘先生教导我们搞研究不能怕苦怕累,要想办法克服一切困难,科研成果是不可能在温室里获得的,应该有为科学牺牲的精神。这些教导使我受益终身,必将伴随我一生的科研生涯。

博士后我也师从刘先生,进行释光测年及其应用研究。他对第四纪年代学十分重视,并把从国外带回的释光书借给我,支持我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释光测年实验室。在选择科研方向方面,我把研究沙漠环境及其年代学的想法告诉刘先生时,刘先生在百忙中查阅了许多沙漠环境及其年代学的参考资料,给我介绍了许多沙漠研究的现状和国内外专家。当我写完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忐忑不安地想请他过目时,没想到头一天送给他,第二天他就还给了我,并在申请书上进行了认真的批注,还特意写了推荐信,这是刘先生牺牲晚上休息时间所做的工作啊!我一面为刘先生的认真、细致、心系学子的大家风范所折服,一面为自己影响先生休息而自责。

虽然与刘先生一起工作的机会较少,但通过硕士研究生学习和博士后研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大家的学识与风范。他终身都奋斗在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引领着世界黄土及环境研究的潮流;他治学严谨,锲而不舍,勇于探索,不断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观点;他谦虚大度,勇于坦陈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够深入和全面,并不断创新,突破自己。他的平常心,他的无私精神,他乐观的人生态度,使我们从不同侧面感受到刘先生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隨的准则把刘先生的一生凝成一本书,一面旗帜,一座丰碑。刘先生就如黄土高原那般胸怀博大,蕴含丰富,质朴厚重。他的精神将与黄土高原永在,刘先生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mail.igg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