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成就 专 著 音容笑貌 追 思 纪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 > 追 思 > 学生卷
怀念我的导师刘东生先生
发布时间:2013-11-08 点击次数:

   

 

我是刘先生最后的一批学生之一,六年的研究生学习都是在刘先生的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听到刘先生去世的消息时,我们正在紧张地赶写论文。这一消息让我们都极为震惊和意外,因为尽管知道老先生的病情严重,但我们得到的信息一直都是刘先生的身体在不断恢复之中,因此我们对刘先生的康复很乐观,甚至期待者老先生能够亲自参加我们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也正因为对刘先生病情的这种乐观,加上担心交叉感染,使得我们没能在刘先生住院期间去看望过他一次,这实在是我最大的遗憾!作为刘先生最后的一批学生,我们非常期望老先生能够看到我们的论文,看到我们在这几年中的进步和成绩,最后圆满完成学业。而现在这一切竟均已成为奢望!

在刘先生刚离开我们的日子里,很多的时候我处在一种迷惑的状态,总以为他并没有真正的离开,只是没有到所里上班而已。而这种感觉在前不久还曾出现过,让我分辨了好久。301房间,他的办公室里,一切像他生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置身其中,老先生和我亲切交谈的场景,一一在目。这让我感觉他其实并未真正离开我们,他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刘先生身边学习的这几年时间里,刘先生让我认识到了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虽然他已经是年近九旬的老人,可他从未停止过工作。在他住院之前通常每天9点钟准时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刘先生当时不但要指导我们几个学生的工作,同时还有几本书的编著工作,此外还要参加各种会议做学术报告,其工作量之大,不亚于科研一线的年轻人。当时常常感慨老先生旺盛的精力和他对于科学工作的执着,他的执着也让我看到了科学的魅力。从刘先生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科学家的成功基石:勤奋、严谨、一生对科学孜孜不倦、执着的追求。这是刘先生传授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然而我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努力还远远不够。

先生对科学的追求和严谨态度是值得每一个科学工作者学习的。他的严谨最直观地体现在他的报告和文章中。我接触到的大多是纪念性文章,刘先生自己多次删改自不必说,还常常要我们提修改意见。刘先生对于学术报告的要求更为严格,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第十二届院士大会的主题发言。刘先生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这次报告。这期间,我们每天都是从上午九点钟开始工作到下午五点钟结束。中间除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外,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一天坐下来,我们几个年轻的学生都感觉相当累,有时会甚至利用去卫生间的时候稍微活动一下。而刘先生却几乎整个半天的时间都一动不动,专注地思考报告中的每一句话。不仅如此,我们晚上休息的时候,他依然在工作。经常在第二天到所里,刘先生又提出新内容或修改方案。刘先生的报告从内容编排到文字乃至字体都是几经讨论才确定下来的。

先生不仅对学术报告要求严格,对研究生的课程同样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课程内容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而且很少有重复的内容。他总是力图将最新的知识、理念传授给学生。而且在每次近三个小时的讲课过程中,刘先生从来都是坚持站着授课的,现在的年轻老师中已是罕见有站着讲整堂课的了。

作为刘先生的学生,我深刻地体会到刘先生对学生教育的重视。在当初参加研究生的面试时,我由于对研究所的位置不熟悉,直到将近中午12点钟才赶到。没想到刘先生却一直在办公室等我,并且亲自把我带到专业课面试的房间。而当时我考入地质所的成绩很糟糕,仅仅达到最低分数线而已。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初,我的成绩也并没有奇迹般突飞猛进。应当说我是一个资质平平的学生,当我为自己的成绩感到羞愧的时候,刘先生却总是鼓励我。刘先生对学生采用启发式培养模式是十分成功的,他的学生已经有4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很多成为相关领域的顶梁柱。虽然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与刘先生的培养目标还差得很远,但我还是为我在研究生阶段的进步而备受鼓舞,没有刘先生的指点,那能有我的今天。

在我眼中刘先生是一位可敬的导师,不仅在于他知识的渊博,他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而在于他对学生一贯鼓励的态度。学生一个小小的进步,一个新的想法,他总是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每当我的工作停滞不前,失去信心时,和刘先生谈话总是可以让我重新信心百倍。记得在研究生的第二年时,我的同学陆续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并且不断有文章发表。当时我还没有进入状态,面对同学们的进步非常着急,刘先生得知了我的想法安慰我说:不要总看到别人的成绩,你做好以后不会比他们差的。先生在给予我精神上鼓励的同时,也总是设法帮我寻求最大的帮助,解决我所遇到的问题,这使我有机会得到很多学界前辈的帮助和指导。

在科研工作中,刘先生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他最常说的是:不要迷信专家的观点,重要的是你的想法,你的结果。要相信自己的数据,相信自己的发现。比如刚到研究所的时候,对于我以后的研究方向,刘先生首先问的是你想做什么?而不是你该做什么。虽然这个问题曾经让我困惑了很久,但现在回想起来,却可以看出刘先生对于学生的培养理念和用心。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我受到刘先生最为严厉的一次批评也正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想法。那是在我的开题报告中,我罗列了很多前人的研究结果和观点,惟独没有自己的认识。刘先生毫不留情地当众批评了我,他强调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和观点才可能有所进步。这一次批评对我的触动很大,也让我对科研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想法。

一直以来,刘先生都非常关心我们的学习。即使在2007年下半年老先生住院治疗期间,仍在考虑我的论文问题,给我写了两封长达56页的信来指导我的实验工作和论文写作,并且亲自打来电话询问我的工作进度和存在问题。我是幸运的,得到了刘先生这么多的指导和关心。同时也让我感到惭愧,由于自己的问题没能让老先生早点看到我的文章和论文。直到现在毕业了,也还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告慰老先生。

先生对学生既有导师的严厉也有长者的宽厚和慈祥,这让我对他的感情既有导师的尊敬,又有长辈的亲近之感。他总是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好的条件,处处为学生着想。比如刘先生由于年纪较大无法亲自带我们出野外,他就会请其他老师在野外给予我们帮助。我自己就曾经分别由周昆叔老师、韩家懋老师、熊尚发老师、鹿化煜老师以及杨石岭等多位老师带领出过野外。而当学生自己出野外的时候,老先生总是担心我们的安全问题。记得我第一次同王旭、靳春胜博士出野外的时候,刘先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打来电话讯问我们的工作进展和状况。

回想在老先生身边的这六年里,他给予了我很多的关心和鼓励。而今老先生虽然不能再通过语言给我鼓励,然而他同样在影响着我、鼓舞着我。虽然自己在学术上没有取得让老先生满意的成绩,现在也与科研的道路渐行渐远了。但是刘先生的工作态度和精神永远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想我会努力走好今后的每一步,为自己也为给了我六年教育的导师。我要像刘先生一样,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做一个有意义的人。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mail.igg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