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成就 专 著 音容笑貌 追 思 纪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 > 追 思 > 学生卷
追忆刘东生先生
发布时间:2013-11-08 点击次数:

熊 尚 发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倏忽之间,刘先生仙逝已历半载。先生的音容笑貌,却宛在眼前。

我是1993年从成都山地所考入地质所,开始师从刘先生学习第四纪地质学的。其实在1988年玉泉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我就选修了刘先生主讲的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由此算来,亲聆先生教诲足有20年。

我进入地质所学习时,刘先生考虑自己的年龄和精力,委托丁仲礼研究员具体负责指导我的论文。虽然不是经常和刘先生见面,但是无论是论文选题、实验设计,还是读书报告,刘先生都要抽出时间认真审查指导。1996年我博士毕业留所后,继续在刘先生、丁仲礼研究员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更多体会到了刘先生的思想深邃和学识、见地的非凡。

印象最深的,是刘先生学术思维的超前性。刘先生年届八、九十岁高龄之际,并没有像一般老人那样放慢了阅读和思考的步伐,他仍然随时关注学术前沿的最新进展,并且能够提出超前的见解。平时和刘先生交谈中,总为他思维的敏捷和对学术前沿的精确了解而折服。这些年刘先生高度关注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这一重大问题,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P. J. Crutzen等人提出了人类世(Anthropocene)的思想,刘先生马上注意到这一思想的价值,经过认真思考,于2004年提出开展中国的人类世环境研究的倡议。近年来刘先生也特别重视地球系统科学的进展,强调黄土研究应该贯穿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20064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行的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机遇高层论坛上,刘先生还作了走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的学科雏形及我们的机遇的报告,反映了刘先生在地球系统科学方面的深入思考。每每和刘先生谈起这些问题时,刘先生总是高屋建瓴,识见高远,只言片语,足以导引后学于困顿,开发风气之先河。

先生以其崇高的学术地位,得到世界范围内第四纪学界的尊重。但是,在日常接触过程中,让我体会更多的却是他朴实的学风和宽阔的学术胸怀。平时交谈中,刘先生很少发出指示,更多的时候是认真倾听、评点,对我们一些并不成熟的看法也多持鼓励的态度,对不熟悉的东西从不轻易下结论和断语,即使对不同的观点,他也是包容并蓄,不轻易否定。印象很深的是先生能够随时以陌生的心态对待熟悉的问题,比如对于研究了几十年的黄土,刘先生还常常抱着新鲜的心态对待,对黄土研究的每一个新的进展,对每一个新的黄土剖面,他都以极大的兴趣了解细节。1994年时,陆地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研究还比较少,刘先生命我对斋堂剖面高密度采样。当时黄土采样密度多为10cm左右,加高密度采样有无意义,大家都不甚明了。我们对斋堂剖面做了2cm的采样分析,结果很好,是较早进行的黄土高密度研究。在完成斋堂剖面采样后,我们在北京以北的河北怀来找到厚层黄土,刘先生知道后很高兴,兴致勃勃地到剖面现场,爬上几十米的陡坡,观察剖面,现场指导。近些年我们在黄土高原找了一些新的黄土 - 古土壤剖面,刘先生也总是兴趣盎然地听我们汇报,了解剖面细节和研究进展。

博士毕业留所工作后,自己也曾经历一时一事的困境,急躁和追求快出成果的思想有时反映在言谈中,刘先生就会严肃起来,甚至不客气地批评。事后想起来,深为刘先生对待科学研究的纯粹态度和精神感叹。科学研究是一种纯粹的事业,不为外在环境所左右,毕生沉湎其中,这在刘先生这一辈的科学家身上可能是一种习惯,而随着社会变迁和体制变化,我们反而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心态。细想起来,科学事业的进步需要的恰恰是这种心态。

斯人已逝,风范犹存。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mail.igg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