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导师刘先生
吴 文 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刘先生仙逝已经8个多月,但直到今天我还是极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他稍偏仰着头微笑的神态、他手提黑色文件包快步行走的样子,以及他虽瘦小、且日渐佝偻但似乎蕴含巨大能量和毅力的身影历历在目,宛如昨日重现。然而一旦想到几个月前曾看到先生安静又略带疲惫地躺在水晶棺中时,才意识先生已经永远离我远去,不知不觉中泪水湿润了双眼。
自1998年秋天有幸成为先生的博士生以来,我一直在享受着先生如慈父般的恩泽。从日常的生活学习、野外调查、博士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到博士毕业以及博士后出站找工作、乃至我孩子的出生,都得到了先生细微不致的关怀。如今回忆起这些时,才发现语言的苍白,感觉多少话语也说不完刘先生给我带来的福音。先生的关心,让我如沐春风,很多情节如放电影一样在眼前跳跃。在这里,我希望剪辑下面先生在研究生院给研究生授课的一些微小,但却给予我极大心灵震撼的细节,并借以表达我对刘先生深深的敬重和永远的怀念。
2004至2006年三个夏季,刘先生受邀在研究生院主讲《环境与文明》课程。当时在先生的鼓励和影响下,我正在对环境变迁对古代文明起源、发展和衰落过程中的影响做初步的研究。先生给予我莫大信任和鼓励,邀请我和他共同完成这个夏季专门为研究生们准备专题讲座。至今,我清楚地记得2006年6月13日上午是先生最后一次站在研究生院的讲台上,以近九十岁的高龄,坚持站着为学生讲授三个小时的课程。
为了这仅仅三个小时的课程,先生要准备很久并付出很多精力,其重视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讲课前一个月我们便开始讨论课程内容。讲课前三个礼拜,先生将大致准备好的讲课内容像PPT上所展现的一样画在纸上,请我和蔡炳贵、张崧将其输入电脑之中。
先生治学严谨,即使给研究生讲课,也要准备很久,而且反复修改。到现在我还非常清晰地记得刘先生和我们一起完善他讲课内容的PPT过程。2006年6月5号先生正式授课前一个多礼拜,早晨刘先生8.30左右来到单位。邀请我蔡炳贵和刘崧一起修改他的PPT。先生不仅非常注重PPT的内容,也还注意PPT的外在形式,包括图片的底色搭配,字体大小,先生都一一考虑,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以他的PPT看起来一点也不单调,非常好看,这也许这是先生内心中非常爱美的心理。他要把每张片子尽量做的漂亮和美观一些,其严格要求超乎想象。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先生以抱歉的口吻,说时间紧,来不及请我们到餐馆吃饭,就和我们商量吃盒饭。吃完饭,由于我们在计算机前已经工作近4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我们三个年轻人(张现在才二十多而已!)都觉得有点累了, 90高龄先生应该很累。然而尽管我们恳请先生先休息一会,但先生坚持说没事,继续工作。下午6点,师母见先生迟迟没有回家,打了两次电话来催促也不见效,后来不得不亲自来到所里,先生这才回去。回家之前他让我们将PPT打印一份,说带回家再修改修改。几天以后,我到先生家里去,看到他又在打印出的PPT上修改了不少,一些片子前后也做了调整。然后我们一起又修改了两个多小时,先生才算满意。
2006年6月13日上午是先生最后一次站在研究生院的讲台上。早上6点半我们从中关村先生的家中出发,7点多到达玉泉路园区,8点上课,在研究生院的讲台上一站三个多小时至中午12点。
来听先生的课的学生很多,可谓满座,教室走道上也站满了学生。令我震撼的是先生90高龄,但坚持站着给学生讲课。虽然学生们齐声恳请先生坐着讲课,但先生微笑拒绝,一脸轻松的样子。尽管我曾听说刘先生对教师的荣誉极为看重,将上课视为他第一要务,即使参加两会也会请假来上课,但我还是没有想到先生会坚持站着给学生讲课,而且这一站是三个半小时,如同一位坚守阵地前沿的战士。
尽管两节课中间有一段休息时间,但有不少学生当然不放过这个难得与他们崇拜的大师研讨,他们有很多问题要与先生交流,先生似乎忘却了刚才讲课的疲劳,非常耐心细致,耐心地给学生一一作答,就像他讲课一样同时充满激情。
刘先生最后一次讲课的题目“人类世的研究机遇与挑战”。讲课内容涉及极为广泛:包括的地球科学发展过程,现代地球系统科学的原因,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动力;以及地球科学理论提出的重要性,强调学生以后的研究需要提出“理论”纳入研究的思考之中;最后他还讲到了人类世的形成以及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挑战,以及人类需要坚持人与自然持续和谐发展观。
先生讲课艺术性很强,如其说是给学生讲课,不如说是在演讲。其丰富的语言以及深厚的语言功力,能够始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的思想紧紧地跟随他的演讲在互动。学生无不被他的激情所感染,被他渊博的知识所震撼,被他幽默而轻快的语言所吸引。
至今,每当我回忆教室内坐满了学生,甚至走道上也站着许多学生,来听刘先生讲这门在当今社会极为冷门的专业课时;当我们听见先生讲课后学生全体站立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响彻整个教室,以及课后学生像追逐流行歌星大碗一样簇拥在瘦小佝偻的老头周围久久不愿离开的场面,心灵不免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
我们常想,刘先生为何成为大师,也许可以他备课、讲课的过程看到他的勤奋、认真、坚毅和伟大,谁也不清楚他瘦小的身躯里究竟蕴藏着多少知识、蕴含多少毅力、多少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
如今,先生已经走了八个多月,我的眼前依然清晰的记得先生趴在计算机屏幕前看我们修改他PPT片子后的认真样子,耳边回荡着课后学生雷鸣般掌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先生奉献了自己,温暖了别人!
愿天堂中的先生能听见我们深深的怀念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