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成就 专 著 音容笑貌 追 思 纪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 > 追 思 > 同事卷
先生风范 启迪后人
发布时间:2013-10-23 点击次数:

 

祝 一 志  周 明 富  张 光 宇  周 卫 健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710075

 

在刘东生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先生严谨笃学、诲人不倦、和蔼可亲、宽厚待人、孜孜以求的精神,引起我们对他的深深怀念。

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简称黄土室),于19848月开始筹建,当时经刘东生院士深思熟虑并提议由他的学生安芷生同志具体负责,从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抽调8名科研人员,加上外单位科研和行政人员7人共15人,于19853月在西安正式建立。第一任研究室主任由刘东生院士担任,安芷生同志任副主任。成立之初,西安分院专门挤出办公楼一层(200 m2 )供我们改造成实验室。黄土室全体人员在刘东生先生的领导下,在安芷生副主任的直接带领下,大家团结一致,白手起家,克服各种困难,从实验室改造,到购置办公桌椅,以及大型仪器设备的订购、安装、调试直至运行,大家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先后建成14C、同位素、热释光、地球化学和沉积物实验室。为了在西安建立14C实验室,刘先生还亲自给周明富同志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对14C实验室在西安的发展前景和人员安排等事宜都作了仔细的考虑和部署,鼓励周明富同志把建14C实验室的担子挑起来,刘先生的亲笔信进一步坚定了周明富同志前往西安筹建14C实验室的信心。在14C实验室其他同志的密切配合下,从购置仪器到测出第一批14C数据,仅用半年时间,这一成果于198510月由黄土室在西安举办的国际黄土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美籍华人科学家周存林先生参观了14C实验室后说:在短短半年期间, 建立了拥有国际先进的低本底液闪测量仪的14C实验室,并测试出一批数据,这样的速度在国际上也是很难做到的。

在刘先生提出要造就一流人才,必须与国际上一流科学家合作的指导思想下,安芷生副主任瞄准黄土、第四纪地质和全球变化的学科前沿,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使得许多国际知名教授认识和了解到这个体量不大、具有特色、办事高效的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1987年初,刘先生指导我室在国内首次开展黄土氨基酸地层学测温的研究工作,并联系我室张光宇同志和美国麻省州立大学地质与地理系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其中阶段性成果氨基酸外消旋反应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北方黄土氨基酸地层学及古温度讨论的文章,参加了1988第十届美国第四纪学术研讨会,获得与会者好评。我室在与国内外具有丰富经验和高水平的科学家合作过程中,科研水平在高起点,高标准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黄土室于19878月,被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为开放实验室,实现了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自搬迁到西安后的第一步跨越。此后,刘东生院士和他的学生安芷生院士及时把握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最新动态,以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目光,结合中国国情,带领我室积极开拓前沿性的科研工作。为了让我室开拓新的研究领域,1990年刘先生又联系我们与比利时的科学家共同申请比利时国家科研基金,进黄土新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我室派张光宇同志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材料工程系进行合作研究,造出既环保又节能的建筑用砖,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应比利时政府要求,于199211月被选送参加了比利时王国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行的“比利时生活风情”展览会上进行展览。在我室进入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的6年中,在刘东生院士和安芷生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领导下,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黄土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湖泊、沙漠、冰芯、海洋、树轮和历史记录等,确立了以黄土沉积与东亚季风变迁为核心的研究1990年,安芷生教授在与国内同行专家的合作下,首先提出了东亚环境变迁的季风控制论,成为自9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第四纪和过去全球变化的一个主题,使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开放实验室在国际地球系统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自14C实验室在西安建成后,根据刘先生的提议,我们对黄土高原大量的黄土剖面进行了14C年代学研究。为满足14C年代学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研究的需要,我们与有关科研人员共同探讨,提出了从黄土中提取有机质不同组分的14C测年方法,刘先生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要我们把测年工作尽量做细做好,要使每一个14C数据都准确无误。为此,14C实验室的同志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了14C测年的精度。

19933月,受国家计委委托,中国科学院对黄土室进行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论证。我室适时抓住机遇,在西影路购买了4亩地及原地附属的一栋楼,经过研究室基建小组的艰苦努力,改造完成了4000 m2的实验楼、客座公寓、研究生宿舍、食堂及锅炉房等配套设施建设,为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了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后勤支撑。在当时的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中,我室榜上有名,从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开放实验室进入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我们第二步跨越。正如刘东生先生所指出的:这些成果的取得,大多数是经过辛苦的劳动和反复的思考取得的。事实说明,只有具备奉献的精神和老实的态度,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像黄土中的石英颗粒一样坚实可靠。

1998年,恰逢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此时的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硕果累累,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为适应西部自然环境研究以及21世纪地球环境科学发展的需要,经中国科学院上报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我室升格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简称地环所),并于19995月整体进入创新工程试点。借此东风,我所立即在西安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征地15亩,并新建6000 m2科研大楼,于2001528日举行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挂牌仪式。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时任陕西省省长的程安东同志和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的陈宜瑜院士等出席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成立隆重的挂牌仪式,路院长和程省长发表重要讲话,领导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来看望大家,是对全所科技人员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成立,完成了我室的第三次跨越。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是刘东生院士,第一任所长由安芷生院士担任。可以说,没有刘东生院士的深谋远虑,没有安芷生院士的直接领导,就不会有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二十多年沧桑砥砺,风雨兼程,我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辉煌的成就鼓舞着人们的士气,宏伟的目标振奋着大家的信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刘东生院士的亲切指导,离不开以安芷生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群体的同心同德与艰苦努力。忆往昔,我们曾跟随刘先生顶着烈日穿越人烟稀少的毛乌素沙漠,迎着凛冽的寒风翻越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亲身感受到刘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气魄;亲切体会到刘先生严谨笃学、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刘先生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至今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时至今日似乎仍感到刘先生安详、慈爱的笑容面对着我们,激励我们去开拓去创新。在刘东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写这篇文章表达我们对刘先生深切地缅怀之情。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mail.igg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