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成就 专 著 音容笑貌 追 思 纪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 > 追 思 > 同事卷
和刘先生生活在一起的日子
发布时间:2013-10-23 点击次数:

王 俊 达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广州510640

 

我和刘先生的友谊是从我们同住一个集体宿舍开始的。

那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了,刘先生和其他的老科学家一起,从“牛棚”被放了出来,当时就安排在我们的集体宿舍里。集体宿舍在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七单元二楼,内外两间,住着我们四个年轻人。听说刘先生要和我们来住,我们都非常高兴。我们腾出里间给刘先生住,我们四个年轻人挤在外间住。好在那个时代,我们都是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什么家当也没有,家具也都是公家的。一个房间住四个人是很平常的事情,还觉得挺宽敞。

我第一次见到刘先生是我们在贵阳春雷广场劳动的那一天。那天,刘先生从北京被押解来贵阳,从火车站被直接押到了劳动工地进行批判。从那天开始,我才知道,他就是我们的室主任刘东生先生。后来,刘先生一直和我们所里的其他老科学家,老领导关在一起,被批判,组织学习,写检讨书等,大家把关押批判对象的地方叫做“牛棚”。

其实,在整个“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我们年轻人对老一辈的科学家都是很尊敬的,很佩服的。只有少数的别有用心的人,才蓄意地要伤害他们。在批判“反动学术权威”的大环境下,我们也只是有口无心地跟着喊喊“打倒XXX”的口号,心里却寄予那些老科学家很大的同情。因为我根本不相信他们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人。所以,当刘先生住进我们集体宿舍的时候,我们都很高兴。我们很尊敬他。我们睡在外间,像卫兵一样保护着他。

刘先生为人非常谦和,平易近人。我们尊敬他,他爱护我们,在生活上互相照顾,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我们年轻人喜欢运动,每天下午四点半以后,我们都要到操场打球。当我们满身大汗地回到宿舍的时候,刘先生早已经把我们的饭和菜从食堂打了回来,摆放在桌子上了。天天如此,就像大人照顾着小孩一样,为我们服务。他对我们的关心也很仔细。因为他睡觉打呼噜,害怕影响我们的休息。因此,他总是在里屋看书,让我们先入睡,然后他才上床睡觉。因为,我们年轻人,只要一睡着,多大的响声也不会吵醒我们的。就这样,我们一起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在相处的日子里,我们不断地相互增进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我们都陆续有了家,离开了那个和谐的小集体。但是,我们的友谊一直没有间断。那个时候,贵阳和全国一样,物质供应非常匮乏,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吃的。刘先生只身于贵阳,天天吃食堂,营养自然要差点。好在我们有经常出差的机会,可以从北京,从上海等大城市里,或者从老家带些食品回来。我们也常常做些菜,送给刘先生。同样的,刘先生也一样关心着我们,不但关心我们这一代,而且还关心我们的孩子。他出差回来,总要给我的女儿带一些好吃的。我记得有一次刘先生从北京给我女儿带来一盒巧克力,包装非常精美。我和我的孩子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好的东西,都舍不得吃,看着,爱不释手。

刘先生不但在生活上关心和照顾着我们,在后来的科研上也同样地关心我们成长,培养我们的科研能力,尽量给我们年轻人创造深造和培养的机会,先后送我们很多年轻人出国学习深造。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很多,枚不胜举。刘先生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循循善诱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刘先生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都永远铭刻在我心里。我相信,刘先生的很多弟子的感受会比我更深刻,更具体。

“四人帮”垮台以后,刘先生调离了贵阳,到北京工作。但是,他一直关心着我们,指导着我们的科研工作。我们有机会去北京,也总要去看他,关心他、问候他。我们的友谊一直保存到现在。在他离开我们一周年之际,我们深深地回忆他给我们的友谊和教诲,缅怀他为祖国的地质科学献身的光辉一生。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mail.igg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