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成就 专 著 音容笑貌 追 思 纪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 > 追 思 > 同事卷
深切怀念刘东生先生
发布时间:2013-10-23 点击次数:

宋 云 华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

 

1988年春,刘东生先生与时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的欧阳自远商定,借调我到北京承担第四纪研究刊物的编辑工作;2004年以后,又继续协助刘先生从事其他编辑任务,从而有幸在刘先生的直接指导下整整工作了20年。

值此刘先生逝世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寄托自己深深的崇敬、感激之情和不尽的哀思。

为办好《第四纪研究》呕心沥血

1989年,在主编刘东生院士的主持和直接指导下,国内有影响的第四纪学术刊物,更名为《第四纪研究》,由不定期改为定期出版,初为季刊,由于越办越红火,并多次获奖,遂改为双月刊。十几年来,《第四纪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1)专题组稿    刘先生十分重视每期的组稿工作,往往亲自确定主题,并亲笔写信向这一领域的著名专家约稿。读者们普遍反映,《第四纪研究》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每期都有一个重点,便于使研究者对这一问题有比较集中的了解。

2)增加“后记”   后记大多由刘先生亲自撰写,概括介绍各篇论文的精髓,指出该专题领域的发展趋势。读者们一致肯定:“‘后记的形式非常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更加突出,给人以启迪。

3)特邀编审制度    为了保证专号的学术水平,从1993年第2期起,刘先生提出一些专号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任特邀编审。实践证明,特邀编审制度对于提高刊物的水平有很大好处。

刘先生为办好《第四纪研究》花费了太多的心血,可以说到了呕心沥血。有一次,刘先生在北大医院住院检查身体,我们去看望他,当时他身体很弱,竟还跟我就稿子问题谈了将近一个小时,这使我们深受教育和感动。他常常在出国或出差的前后几天,专程来编辑部过问工作情况。刘先生工作非常忙,为了写约稿函、“后记”经常开夜车。记得有一期的稿子刚收齐,而刘先生要去夏威夷,临行前头绪万千,他却在去医院看病时抓紧候诊的时间,写完了后记的最后一部分,赶在走前把完整的后记交给了我,在场的同志都为他言必信,行必果的高尚品德感动得久久说不出话来。

十几年来,刘先生不仅使我懂得了如何办好《第四纪研究》这个学术刊物,也使我看到了一位老科学家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我为办好这个刊物而竭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重视传承科学文化、科学传统

重视传承科学文化、科学传统,这是刘先生的办刊方针之一。《第四纪研究》重视人物纪念,例如李四光、杨钟健、侯德封、袁复礼等先生百年诞辰时,都分别出了专号发表纪念文章;对于不到百年诞辰的专家学者,则刊登生平简介或短文。有很多文章和短文是刘先生亲自撰写的。这些文章、生平简介和短文介绍了这些专家学者一生的工作成就和贡献,弘扬了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道德风范,对于传播和继承科学文化、科学传统,教育广大读者有很大的作用。

《翁文灏古人类学与历史文化文集》是刘先生重视传承科学文化、科学传统的又一实例。刘先生不仅提出了《文集》的构思,而且在他的关怀和具体策划下进行了资料收集、组稿和编辑工作。他还亲自校对了翁文灏、丁文江与瑞典地质学家J. G. 安特生来往书信(1923~1944)的译文,并撰写了“代序1”和“代序2。正如刘先生在《文集》出版工作第四次会议上所说:“两个月来阅读翁文灏先生的书籍和资料,深深被他高尚的品德、爱国的坚贞、博学和多才,以及勇于创新和敢于实践的精神所感动。写的‘序’虽然多次修改,仍难以表达对翁先生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刘先生为一本书撰写两个“序”,而且每个“序”各修改了10次之多,据我所知,这是前所未有的。由此可见他对传承科学文化、科学传统重视的程度。

铭记师恩  尊敬他人

20024月,刘先生获“泰勒环境成就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他回忆说:“在获奖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李四光、杨钟健、侯德封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对自己的耳提面命,没有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自己也许不会在地质学的大道上走这么远。”杨钟健和侯德封,这两位中国地质科学的大师是刘先生最敬重的两位导师,他们对刘先生一生的科学事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1980年侯德封院士住院,刘先生在医院看望、守护,直至恩师病逝。李四光院士审阅会议论文那种治学严谨、细致认真、反复推敲的高度负责态度,使刘先生深受教育。因此,他一直把自己认作是李四光院士的学生,永远怀念他的教诲。

王恒升院士的女儿王莹:“刘先生获‘泰勒环境成就奖’不久,特意来家里给父亲报喜。……他把证书展开,捧给父亲看,鞠躬感谢业师的培育之恩。……王恒升院士是刘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在获奖的大喜日子里,刘先生竟还记挂着60多年前的老师,并亲自前来报喜,其铭记师恩的高尚品德令人敬佩,从中亦可见师生情谊至诚至深。在《揭开黄土的奥秘——刘东生》一书中,有一张照片是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增选学部委员(院士)会议上刘先生与他的老师王恒升的合影。这张照片是刘先生提供的为数不多的照片中的一张。细微之处见真情,从这件小事上也可以看出刘先生不忘师恩的美德

刘先生身上还具备另一种美德——非常尊重别人的劳动。在我的记忆里,他不止一次地提起过一些人的名字,如绘图的鲁巨川,采集化石的王存义等等。他们都是研究所的二线工作人员。刘先生希望人们在纪念地质栋梁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幕后工作者的贡献。

每当我在刘先生指导下完成某一项工作的时候,他常常会说一声谢谢,而且在文章或报告的结尾还要写上感谢的话语(当然,我不会把这些话语输录进文章或报告中,因为这是我应该做的)。

刘先生始终认为自己的成就离不开集体的力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很高的个人荣誉,但这次大奖应归功于进行中国黄土研究的所有科学工作者。” 在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论坛现场,他说:“这次我获奖是我个人也是全国地学工作者的最大光荣。”当时,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的手都拍痛了,我为刘先生这种淡泊名利、尊重别人劳动的高尚品德所深深感动。

“你没有过入党要求吗?”有一次刘先生问我。我告诉他我的情况:大学一年级时就向系党支部提出了入党要求,系党支部也曾把我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可是因为家庭原因,直到大学毕业时我的入党问题也没能解决;参加工作以后就没有再提此事。听了以后,他说:“现在不讲这些了,既然有入党要求,就应该向室党支部提出来。” 不久,刘先生给地化所写信要来我的档案材料。1994年,刘先生作为我的入党介绍人(另一位是刘嘉麒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介绍我入了党,使我实现了终生的宿愿——做一名共产党员。

刘先生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光明磊落,克己奉公,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治学严谨,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直到87岁(20049月)还深入死亡之谷罗布泊考察,为科学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重病中,有时刘先生还从301医院打电话来,询问工作进展情况,……。我从刘先生身上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身教胜于言教,20年来,刘先生不仅教导我如何做好工作,更教导我应该如何做人。

记得有一次,我接到儿子顾复从贵阳地化所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刘先生给他打电话,祝他生日快乐,还鼓励他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他激动地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他老人家对我的期望。”——这是刘先生对顾复的关心,也是为了解除我的后顾之忧。可见,刘先生对于身边工作人员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

19986月,地质所党委在实验楼会议室召开了全体党员大会。会后,刘先生找到了我,握住我的手说;“祝贺你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要继续努力啊!”看得出他很激动,也很慰。我暗下决心,要永远牢记刘先生的教诲——继续努力。

 

刘先生离开我们走了。前几天,在整理资料时,看到刘先生的手稿、亲笔题词、约稿信等,他的音容笑貌不禁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917日,两年前的这一天,刘先生曾对我说:“明天我要去体检,国庆节前还要做一个多媒体,还得麻烦你和张崧。” 两年来,我们一直等着刘先生体检、住院康复回来;两年过去了,没想到那竟是刘先生最后一次和我们一起工作。

刘先生,我们多么希望再在您的指导下工作,再聆听您的教诲!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mail.igg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