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诚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
刘东生先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近70年,主持许多重大科学考察和研究项目,在黄土和地球环境演变研究领域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地质科学和环境科学研究在国际上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刘先生取得的成就与他严谨的科学求实作风是分不开的,以下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追忆刘先生科研精神对我的影响。
记得1998年有一次第四纪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在南京大学知行楼会议厅的开幕式大会报告上,刘先生展示了他多年对黄土地层环境考古研究的成果,在展示一枚出土的骨针照片时,他特别指出:作为第四纪环境考古研究来说,应特别重视实证科学的研究。应该看到,这枚骨针蕴涵的信息是无穷多的。通过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既是人类文明进步阶段的真实体现,又揭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刘先生的话入木三分,给我带来极大震动。十年过去了,刘先生的这番话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指导着我们在环境考古研究中遵循实证科学为上的研究风格,尤其考古地层出土的器物和动植物化石和微体古生物化石等实物,成为我们高度重视的研究对象。实践证明,也只有朝这个方向努力,才能在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环境考古研究领域获得令人信服的过硬成果。
除了重视实证科学研究外,刘先生一生尤其重视实践和创新,这是他始终能站在国际科学前沿的重要原因所在。记得他在2003年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后,曾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在记者问他为何在74岁高龄亲赴南极、79岁高龄还要亲赴北极考察时,他只说了六个字“百闻不如一见”。这六个字便是他一生重视实践的最好总结。在计算机互联网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已成现实。但刘先生以74岁和79岁的高龄亲赴南北极、并在88岁高龄时还亲赴新疆罗布泊考察的实践经历,为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应高度重视实践作出了极好的表率。只有像刘先生这样重视实践,我们才能少犯或不犯盲从他人固有经验的错误;只有像刘先生这样重视实践,我们才能获取第一手宝贵的科研数据和资料;这就是保证我们拥有创新动力的前提条件,坚持实践才能处于不断创新的科学前沿。我们要学习刘先生注重实践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工作,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