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成就 专 著 音容笑貌 追 思 纪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 > 追 思 > 朋友卷
先生风范炳神州 黄土学说誉全球
发布时间:2013-10-23 点击次数:

——刘东生先生追悼会侧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记者团,北京100049

 

317日,刘东生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著经典育栋梁海纳百川求万象真理,先生风范炳神州;走墚峁登青藏身探两极问千秋冷暖,黄土学说誉全球”,这位地学泰斗带着微笑的遗像悬挂在灵堂上方,一幅挽联高高地悬挂在灵堂走廊外两侧,这幅挽联把刘东生先生的科学贡献和崇高品德概括得清清楚楚,无须更多语言。有关单位领导和刘东生先生的亲朋好友赠送的花圈从灵堂一直延伸到广场。

上午9时,伴随着悲伤的乐曲,刘延东、路甬祥、陈至立等有关领导,怀着沉痛的心情缓步走到刘东生先生遗体前,深深地三鞠躬,并与其亲人一一握手。中国地学界的老中青三代科学家早早地来到了告别仪式现场。老一辈里,胡启恒、孙鸿烈、欧阳自远、叶大年、刘光鼎、陈述彭、张弥曼等,作为刘先生的老战友,把敬重放在心里与他惜别;新一代中,安芷生、丁仲礼、朱日祥等忙里忙外,安排着各方前来悼念的代表。

送别的人群中,也有很多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院校的普通教师、学生。他们中有很多人是熟识刘先生的,也有很多人只听过刘先生的课或学术报告,远距离接触过刘先生,还有一些不曾和先生谋面,只是慕名而来。有很多并不在北京而是从全国各地甚至是从国外专程赶来悼念的。

人们手中拿着刘先生生平纪念册,胸前别着小白花,表情肃穆,言语中尽是惋惜与思念。走在人群中,听见人们的谈话,知道有来自天津的校友、广州、贵阳等地共事的,他们都是专程赶来参加刘先生的告别仪式的。

告别仪式上有两位比较特殊的来宾,一位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教授Jim Bowler,他和刘先生相识36年,交情很深,是专程从澳大利亚飞越半个地球来到北京悼念刘先生的。还有一位是坐着轮椅来的,叫郭琨,是前南极科考队队长,曾和刘先生一起挑战南极。

李玉梅老师是刘先生学生中比较年轻的一辈,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刘先生去世后,她就一直帮刘先生家人料理一些事情。在仪式现场看到她又是满含泪水,前后忙碌。

在现场,有很多白发苍苍的老者。有一对老夫妻,从悼念现场出来,满脸泪水。他们是北航的退休教师,也是刘先生的亲戚。他们说,“刘东生是我们的表兄,人特别好,特别平易近人。在科学研究上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在医院治疗期间,也不忘工作,尽管化疗带来很大的痛苦,依然坚持写了好多东西。”

刘陶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名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悼念过刘先生的他表情凝重,眼眶红红的。他并没有机会见过刘先生,可是他清楚刘先生的很多事迹。他说:“刘东生院士是地质界的泰斗,作为地质专业的学生,一直以来都相当敬重刘先生,经常关注他老人家的情况。”他还提到在同学们中流传的一个事实,刘先生从来不肯耽误学生的课,即使参加两会也会请假来上课。这些年尽管年事已高,刘先生也坚持在“近代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这门课的第一次课到场,只可惜今年的学子无缘见刘先生一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环院801班有八个同学结伴同往,一起悼念他们心中的英雄,尽管他们属于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对刘先生的事业也不是很清楚,但他们说刘先生是科学工作者的表率,值得每个研究生学习,激励着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没赶上送别仪式的师生,用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刘先生的怀念。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2002级的学生刘子亭在一封信中说,“刘东生先生给予我深刻影响不只是由于他的学术地位和国内外的影响,更是他的做人和做事的一丝不苟。他在研究生院教学楼给我们上课时一直是站着讲课的,每堂课都那么认真,黑板上写满了粉笔字,对我们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即使到了下课时间仍在耐心讲解,不知疲倦,虽然他那时已有86岁的高龄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刘子亭目前就职于聊城大学,他说,“刘东生先生之于我的影响不单单是我作为一名大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而且在我参加工作后的这近两年的工作期间的思考。他让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同学们的时候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责任, 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我的榜样。我不会忘记刘先生的教诲的,这是他给予我的财富和力量。”

刘先生走了,他在91年的生命历程中,揭开了250万年黄土里隐藏的秘密,使中国黄土成为与深海沉积和极地冰芯并列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三大自然档案和国际对比标准。

刘先生走了,仪式现场三百来米的悼念长龙表明了刘先生在所有人心中的份量,上百个花圈、小白花寄托着人们对刘先生的无尽哀思。

逝者已去。刘东生先生的离去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留下的是不尽的思念。这时候才发现语言的苍白,无论用多少话语也说不完刘先生做出的成绩,也道不完刘先生给所有人带来的福音。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mail.igg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