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成就 专 著 音容笑貌 追 思 纪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 > 追 思 > 朋友卷
我与刘东生先生的一段缘
发布时间:2013-10-23 点击次数:

——怀念我最敬爱的师长

 

王 将 克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州510275

韶关大学英东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地球化学营养工程研究所,韶关512005

 

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一位老师如果能在众多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深远的记忆,那么一定是除了他有高超的教学水平、深厚的学术造诣之外,而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一颗大度、宽容的心。我很庆幸,在我的生命中就有着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就是罕见的一位在成就和做人上双丰收的杰出科学家——刘东生先生。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关对刘老一生高度评价的报道,不需太多华丽的词语,但作者的真情流露却尽显在对其点点滴滴平淡真实的描述当中,字里行间处处透出刘老的可敬、可爱。

曾经有人形容说,人类要了解地球最近几百万年的变化历史,必须读三本“书”:一本是深海沉积的历史,另一本是极地冰芯的历史,第三本便是黄土的历史。这第三本书的原创者,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念得最好的人,就是我们的刘东生先生。他八十岁上下,探索的足迹仍然遍布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球三极;六十年的潜心研究,冠以黄土之父的美誉当之无愧。今天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已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人。

很多事成为往事,那是个人的历史,许多人成为回忆,那是灵魂的共鸣,在这里我以个人的切身感受谈谈这位我敬爱的师长。

与刘先生的初次相识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我在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组织上派我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进修学习古脊椎动物学,刘先生和其太太胡长康大姐都是所里的研究人员,同时也是指导我学习的老师。大约是1960年的国庆,出于对我们外地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刘先生和胡大姐特邀我到家里过节,并和他们6岁大的女儿刘丽一起到北海公园游玩,拍照留念,照片保存至今,偶尔翻看,仿佛回到了那个愉快而难忘的假日。

初次见面,刘先生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和蔼可亲、没架子。他曾说过,在从事科研的漫长道路上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恒久的耐心,是不会出任何科研成果的。经长期的相处接触,他那种务实、简朴的作风随处可见,富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刻苦钻研、严于律己的特点成就了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界奇才。我有位知心朋友、古脊椎所工作的赵资奎教授,对刘先生也是敬佩有加,当时我们就暗暗下定了决心,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要向刘老多学习,而多年后的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几十年来,虽然和刘先生不同工作单位,但我们一直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项目研究的关键阶段他都为我把关。从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所从事的几个重大科研成果都得到了刘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从事广东三水盆地及近邻盆地早第三纪鱼化石研究(其成果发表在1981年中国古生物第160册新丙种第22号,科学出版社出版),在专著出版前,我把稿件和化石样品标本带到了北京古脊椎所,请刘先生审稿和检查鉴定结果,刘先生二话不说,在百忙中特意抽出两天时间,认真负责地完成了相关工作,事后我请他出任成果的领头人,他婉言谢绝了,这在当时那个求名逐利的环境,是非常难得的,此事令我们深受感动,对他也倍加地尊敬了。

上世纪80年代,在我从事地质体氨基酸残留物研究期间,刘老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我有意在这方面培养研究生的想法,他表示非常支持,还特别提醒我,工作归工作,要注意休息。当我完成了氨基酸地质年代学氨基酸生物地球化学两著作后,他热心地帮忙把氨基酸生物地球化学一书推荐给了科学出版社,且纳入第13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系列丛书。不久,经过慎重考虑,刘先生批准了我们关于在我国成立隶属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氨基酸生物地球化学分委员会和在中山大学召开成立全国氨基酸生物地球化学分委会暨第一次全国氨基酸生物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的申请,并为大会撰写贺词。

1994年,我拟了一份关于在我国开展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总体设想,送往北京,征求杨遵仪、刘东生诸院士意见,得到了他们的回应,表示支持。在设想中我们计划用5年实践,首先完成一份长达70万字的生物地球化学系统论著,然后向国家申请成立生物地球化学营养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但鉴于当时条件有限,一切都举步维艰,所幸的是有众多院士的热心扶持,大家上下一条心、团结一致,克服了经费奇缺、人员不足等种种困难,利用教学业余时间,终于提前完成一部长达85万字的“生物地球化学”系统论著初稿(比计划中的多出了15万字),并由刘先生审稿及为书撰写序言,该书最终顺利出版。

2002年,我们把研究项目由中山大学移师韶关大学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创建了生物地球化学营养工程研究所,并在粤北始兴县建立富素(即富含有机态微量元素)农产品开发生产基地。从此,富素研究由室内工厂化试验转移到野外大田试验(通过叶面喷施,大面积提高农产品有机态微营养元素含量)。

2003年,我们在韶关学院发起召开全国首次农业生物地球化学与富含有机态微量元素新食品研讨会,刘先生携夫人胡长康教授亲临会场,并做报告,85岁高龄老人热情洋溢的发言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以上是我多年的工作内容,也是我的成长历程,转眼来我也已七十好几了,庆幸的是,回过头来看居然都是有着刘老的伴随一路走过来的。人的一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每一个阶段都或多或少会有惊喜,我的惊喜源于我的勤奋,而我的勤奋源于我的恩师,因为他为我树立了榜样,有他对我的鞭策和鼓励,才使我可以这样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父亲这一生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事情是2002年他在美国加州大学领国际泰勒环境成就奖的场面。我当时在洛杉矶,也参加了他的颁奖典礼。当美国政要和诸多著名科学家都站起来长时间鼓掌、祝贺他时,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自豪。颁奖结束时,100多人排着长队和他握手。我这些年在国外,没有见过这种场景。他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和爱戴,而我们不可能比他做得更好。他虽然没有留学经历,也没有在国外工作,他把事业扎根于中国,做出了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获得了国际最高荣誉,也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赢得了崇高的声誉,我们望尘莫及。这段话是摘自刘老的儿子刘强的回忆,看完这段话,我的心情从激动转为亢奋,我突然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我为我们的祖国而自豪,因为有了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我为自己而自豪,因为有了这样一位骄人的老师。在这里,我想说:“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您的学生。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mail.igg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