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东生院士
王 姝
(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记者团,北京100049)
本文原载于2008年3月13日《人民日报》,入选本书时,少数文字作做过修改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东生院士去世了!”
外出回来的同学,一进门就带来了这个消息。一阵惊讶之后,我们立即上网寻找,从科学网搜索到的文章证实了消息的真实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因病于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在京逝世,享年91岁。
曾听人提过,刘先生希望能看2008年的奥运会。然而,2008年的春天刚到,先生却走了。
听过先生高足丁仲礼院士的讲座“刘东生院士和中国地质学”,才开始了解这位科学家的一生有着怎样的厚度和广度。1947年,他因鱼化石的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马以思奖。195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开始与黄土结缘,成为中国第四纪科学界的一面旗帜。2002年,他获得素有“环境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泰勒环境奖”,成为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中国人;2003年,获得第四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前,只有王选、袁隆平等5位科学家获此殊荣;2007年,他又荣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颁发的“洪堡奖章”。同黄土高原一样,他通过黄土积累自己人生的厚度。
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曾说:“中国所谓学地质的人都喜欢坐在家里吟诗作画,根本就不会到自然当中去探求和学习。”这句话在刘东生知道之后,被瓦解了。从西南联大地质系毕业的刘东生,从一开始,就极其注重实地考察的作用。1995年在德国参加“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学术大会”时,早已经是院士的刘东生,是参会的中国学者中唯一一个随身带铁锤的人。每一次的野外调查,对他来说都是不能错过的机会。而他进行野外调查的范围之广,很难有人超越。47岁时,他参加了希夏邦玛科学考察团;73岁时,他到达南极;79岁时,他的双脚踏上北极的土地;87岁时,这位科学界的“老顽童”,跑去“生命的禁区”罗布泊进行考察。
“他是一个很正直的科学家。对工作最重视,对科学很执着,而其他的东西,都被他看得很平淡。”作为刘东生传记的作者,潘云唐与刘东生相识已超过20年。
“2月25号和他夫人通电话的时候,还说身体好转,想着再过一阵子可能就出院了,谁知道这么突然……” 作为刘东生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共事30多年的朋友,林秋雁老师听到先生去世的消息,实在难以接受。
“他是一个大科学家,但是,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大人物”。从1982年到2006年的春天,刘东生在研究生院的课一次也未缺过。林秋雁曾经问身为人大代表的他:“你两会期间那么忙,怎么还赶回来上课?”刘东生笑着说:“学生的课是不能落的!”
刘东生曾经指导过很多学生,目前已经有4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担任过科学院研究所所长,桃李芬芳。作为刘东生学生中比较年轻一辈的李玉梅,现正任职于中科院研究生院。得知导师去世的消息后,李玉梅就跑到老师家里,陪着自己的师母,帮着料理一些事情。星期一的上午,当我推开李玉梅办公室的门时,看到她竟然累得趴在办公室的桌子上睡着了
“作为我的导师,刘先生一直认为身教重于言传,他给我的照顾也是多方面的。”李老师说,“但老人家刚刚离开,对师母、对我们都是太大的打击。高山仰止,也许再过一些时候,我才可以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