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成就 专 著 音容笑貌 追 思 纪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 > 追 思 > 朋友卷
攀登科学的云梯
发布时间:2013-10-23 点击次数:

——深切怀念刘东生先生

 

孙 广 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21

 

刘东生先生已驾鹤离去,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留在我的心间,似乎永远不会消逝——和悦的古铜色脸膛总是挂着微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着睿智和慈祥。他就是被誉为黄土之父,荣膺国际泰勒环境奖和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大师刘东生先生。

由于我也算是第四纪研究的一名学人,偏得了与刘先生接触的机会,而这有限的接触却深深影响了我的一生。

第一次是1991年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大会在北京召开之际,时值刘先生当选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亲自主持这次大会,国人情绪空前高涨。我所裘善文研究员同我商议出一本集子给大会,希望得到刘先生的支持。不料,刘先生一口答应,使我们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出版文集《中国东北平原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堂堂正正印上了INQUA 1991 CHINA的会标。刘先生在会间对我说:你们这个集子编得不错,科学数据丰富,论证有深度。这次大会使东北地理所搞第四纪的同仁倍受鼓舞,我们似乎找到一架继续攀爬第四纪学科高点的梯子。

第二次是关于长江漂流探险。1986年,开放的中国大地涌动着长江漂流的大潮。中国科学院孙鸿烈副院长批准了我和著名学者唐邦兴研究员带一个科考队参加首次举行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的计划,但我们对如何在青藏高原无人区实施这项计划却心无底数,社会上对用漂流方式进行科学考察,也颇多非议。于是我们两人敲开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先生办公室的门,表明来意后,刘先生兴奋地说:这是件好事情,你们乘橡皮船考察长江源,这与陆路考察不一样,有特色,是个创举。还特别嘱咐,唐古拉山东段两侧是历来青藏考察的薄弱区,要注意发现新东西。刘先生一席谈,扫除了我们心中的疑虑,心明胆壮地随漂流探险大队开赴长江源区。

    在源头区,要注意发现新东西成了我几十天考察的警示语,也是天合人意,我们科考分队陆续发现并论证了长江真正的正源是当曲扎西格君,不是传统认为的沱沱河;发现了世界上最高的沼泽湿地,海拔高度达到5 250 m;首次查明了长江源区鱼类区系特点及其演化规律;首次从综合角度指出长江源区自然环境正在发生明显的退化趋势。更难得的是,当我和唐邦兴将这些科学发现和实际资料编辑成论文集《长江河源区自然环境研究》,欲交科学出版社出版时,刘先生又欣然为文集作序。他在序中热情洋溢地说:开发长江必先认识长江,多年来众多科技人员为之做出了卓著贡献。但尚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如长江正源究竟在何处,凡2400余年来未得定论;长江源区自然环境如何,亦是高原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可喜的是,在1986年举行的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中,一批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深入江源漂流考察,获得了丰硕成果。今日抚卷,刘先生激励的话语忧在中天回荡!

第三次是关于泥炭纹泥构造。当中国地理学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2004年会结束后,我在电话中告诉刘先生我在会上作了泥炭纹泥在中国的首次发现的报告,听到这个消息,刘先生要我立即到他的办公室面谈。待我拿出泥炭纹泥的照片向他介绍后,他那古铜色的脸膛绽开了惊喜的笑容,遂问我成稿了没有,我说已经写成稿子了。于是他伏身凝神通阅全稿,又把《第四纪研究》的编辑宋云华先生找来,嘱咐说:我看这篇东西有新意,麻烦你给看看。尽管后来由于我没有把稿件投给学术刊物,并至今还为实现在国际最高级刊物上发表的梦想而努力,但刘先生给我留下了一架继续向上攀登的梯子。

第四次是在吉林大学听他讲学。那是新世纪的第一春,刘先生应邀来吉林大学地球科学院做学术报告,主旨是全球环境变化,他对环境问题已不限于重视,而是深为忧虑。千人会议厅座无虚席,我坐在首排静静地听他阐发天 - - 人辨证关系的宏论讲演中,主持人多次请他入座,向他敬茶,他一一谢绝,竟站立着一口气讲了近三个小时,与会者不仅被他的精彩报告所感动,而且对他的恭谦精神深深叹服。在讲演的最后,刘先生语重心长地说:振兴国家的重但落在你们青年人身上,要挑起这副重担,就要有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加强各方面的锻炼,不仅掌握好计算机等等现代技术,还要重视实践调查,跑野外这个传统不能丢。会后我奉陪在名门饭店用餐,在地球科学院党委书记再三催迫下,即席咏刘东生院士长春讲学感赋一首:

 

解绎黄土天下先,    足踏三极立峰巅。

客问宏卷何仰止,    厚德载物创意宽。

讲道北国说真谛,    纵论人地共荣篇。

笑看绿涛连天涌,    品茶白山彩云间。

 

这首小作收在贾宝琦先生主编的《当代科学家诗文选》,刘先生也甚喜欢,命我挥毫,以便存远。挥毫我不能,便请书法家春华楷成复赠,并与刘先生和他的老伴胡老师一起挂在他会客厅的中堂。

刘先生把培养青年和提携后人当成他一生的使命,无论直接下属,还是初次谋面者,他都诲人不倦,竭力扶持。他慈爱仁和,不求回报,达到了无私的境界。他是一架众人攀登科学的云梯。    
  
而今,这位受人拥戴的科学引路人与世长辞,我和所有受他指导的同仁,虽然再也不能面聆他的教诲,但他这架众人攀登科技的云梯,会永远在我们身旁竖立。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mail.igg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