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成就 专 著 音容笑貌 追 思 纪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 > 追 思 > 朋友卷
坚守在教学前沿的战士
发布时间:2013-10-23 点击次数:

——纪念刘东生院士从事研究生教育50

 

林 秋 雁      石耀 霖      魏 东 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刘东生院士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与教育方面成就卓著,我们本应好好整理,但一时之间,不能静下心绪,先生的音容笑貌与他铿锵有力的讲课神态,仍在我们的脑海中时时浮现。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我们于2006年,先生90华诞暨第四纪委员会成立50周年之际,写给第九届全国第四纪大会的一篇文稿,在此刊发以怀念我们尊敬的刘先生。

 

每年的春季学期、夏季学期开学之初,刘东生院士就会来校上课。如今先生已于200836日因病不幸去世,研究生院许多师生万分悲痛,深切悼念先生。下面就是当时的情况。

请大家起立,为刘先生默哀。” 

311日,刘嘉麒院士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火山学。课前,刘嘉麒院士用幻灯片打出了刘东生院士的遗像,提议大家为36日刚刚去世的著名地质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默哀。

火山学课堂上对刘先生的纪念活动不是唯一。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其他课堂,在BBS,在各类博客,在论坛,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位地球之子的远行。人们纷纷提及的,是刘先生对年轻一代的教诲。

197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校,每年的23月,乍暖还寒之时,刘东生院士总是于春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准时来到研究生院讲授近代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学课程。30年如一日,从未缺课、改课,即使是他当人大常委期间的10年,连人大会议他都请假,而来研究生院按时给研究生讲课。2006221日,刘先生最后一次,在这门课上讲述了创新型国家建设时期的中国地球科学内容。不仅如此,自研究生院实行夏季学期制度以来,刘先生鼎力支持,并亲力亲为,自20042006年夏季,共三次主讲《环境与文明》课程,2006613日上午,刘先生最后一次站在研究生院的讲台上,向近80位学生讲述地球环境与人类文明。

2006918日,刘先生生病住院。今年225日上午,春季学期开学上课的第一周,我们与刘先生夫人胡长康老师通电话,胡老师还代刘先生抱歉说今年不能去研究生院讲课,仍在医院治病,以后好了再联系。36日,惊闻先生驾鹤仙去,我们不禁感到非常突然。

一位年近9旬的老者,早上6点即从中关村他的家中出发,7点多到达玉泉路校区,8点上课,在研究生院的讲台上一站四个小时至中午12点,如同一位坚守阵地前沿的战士。先生就这样走了,离开了他培养研究生的课堂、校园……

刘先生在国内还是国际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科学普及等方面都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仅以先生在教育方面的成就简述之。

一、 培养研究生

现今,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26个,博士点113个,硕士点131个。中国科学院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7万余名研究生。

20079月研究生院校史馆揭幕,校史揭示了中国的研究生培养从1951年开始。当时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发表《1951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该文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正式创立和实施。1951年中国科学院招收95名研究生 (全国共招276)1955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通过并开始具体执行。1955~1965年期间,中国科学院共招收研究生1518名。1956年刘东生39岁即为研究员,作为研究生导师他积极地招收了4名研究生。首次招生是1962年,招的是安芷生同志,他1991年当选院士。1963年招收赵希涛同志、贾蓉芬同志,1964年没招,1965年招收韩家懋同志,他曾任中国第四纪委员会秘书长和《第四纪研究》期刊主编。

1978年国家批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建院初期刘先生就倾注了很多精力。持续近30,刘先生一直连续不断的直接招收研究生几十名,如刘嘉麒院士就是刘先生1978年之后招的第一个博士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就是刘先生1982年招收的硕士和博士生。与此同时,刘先生在研究生院给近3000名研究生讲课近2500学时,为研究生教育事业,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实施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着。 

二、第四纪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1982年、1987年、1995年、1998年、2002年研究生院先后5次编撰课程设置及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刘先生每次都认真汲取新的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如1982年和1987年他多次到研究生院和何铸文老师(当时的地学部主任)讨论,确定教学大纲的内容。他还提到,第四纪地质学这门课最早是在1955年由苏联专家帕夫林诺夫在北京地质学院讲授,地貌学这门课最早也是由苏联专家列别捷夫在1955年于北京大学讲授,之后,北京大学于1958年专门办了列别捷夫地貌学进修班。今天由我们来讲第四纪地质学,我们要把这门课讲好。2002年,刘先生担任一级学科地质学专家组组长,石耀霖院士任副组长,对地质学52级学科课程设置由原来的20余门,现增加到107门。以二级学科第四纪地质学为例,由原来的一门增加到18,编写大纲的老师和上课的教授近20多人。

三、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1978年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开始,刘先生就和研究生院地学教研室主任何铸文建议,开设第四纪地质学课程,并确定北京大学的曹家欣老师和刘先生一起开课。到今年以来,刘先生几乎把国内从事有关第四纪方面的科研人员都邀请来给研究生讲课和讲座。除了刘先生开讲的近代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学环境与文明课以外,现在刘嘉麒院士讲授新生代地质年代学火山学应用第四纪科学(暑期学期开课) 三门课;丁仲礼院士开设两门古气候学黄土与沙漠”(今年合并为一门古气候学);朱日祥院士开设古地磁与环境磁学;本来应邀安芷生院士开课,安老师在西安地环所较远,但安院士很负责,建议符宗斌院士开设了全球变化;吴新智院士开设了古人类学;秦大河院士开设了冰川与环境(秦院士还兼任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两位专职教师讲授4门专业基础课,林秋雁老师开设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李玉梅老师开设古环境学基础生物地球化学。不仅如此,刘先生还推荐了台湾国立成功大学黄奇瑜教授讲授碰撞造山 (20066月暑期开讲的,有53名研究生听课,反映很好)

刘先生积极扶持年青人才,鼓励他们在科研方面创新,并且推荐他们到研究生院讲课。从1978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几乎都在研究生院讲过课,如袁宝印、韩家懋、郭正堂、顾兆炎、肖举乐、谭明、吕厚远、吴乃琴、杨小平、孙继敏、韩景泰、熊尚发、秦小光等人。新生代研究室2006年现有21人,上过课的有12人,占57%强。这些事实充分反映了刘先生重视教育及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思想。

四、加强课外教育与野外实习课

刘先生对研究生的教育不限于课堂教学,经常在课外。现今计算机几乎普及,新技术不断出现并运用于教学,好象将代替野外。对于野外的实习课,刘先生反而更重视了。第四纪课我们多次去周口店实习,去过怀来、斋堂、秦皇岛等地实习。刘先生还组织学生到研究所参观大型实验仪器设备,了解实验室实验方法及实验过程。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会中会后的野外考察,刘先生也是很重视。1995年第14INQUA大会会中野外考察时,刘先生还示范如何打标本,对年青人很有触动。他来上课经常谈起,即使技术再发展,也还是需要跑野外。

他经常推荐科研人员来给学生讲座。2002年和2003年他获得泰勒奖和国家最高科技奖,之后他在研究生院和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分别做了讲座。一千多人听了讲座,讲座的题目黄土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早在1990年他参加研究生开学典礼,会上会下他都在研究生中强调环境保护。后来他又邀请IGBP项目美国麻萨诸塞州大学气候研究中心Bradly教授来讲座。2000420日刘先生推荐秦大河教授来校讲地理学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若干问题。刘嘉麒院士讲过西部大开发的环境问题极地科学探险与全球变化研究。他更多的建议年青人多讲。今年大气所所长王会军研究员讲了气候变动与气候可预测性理论还有十几位年青人做了讲座。

五、重视教材出版

目前研究生院的在读学生已经达到3.4万,在研究生院讲课老师近2000多人,每学年3个学期,共计开课1000余门,必须加快教材的编印出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从1996年建立教材基金,1997年开始出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至今已10年。科学出版社共出48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出9部,共计出版57部。其中有2部是刘先生编译出版的。1997年出版的《第四纪环境》发行3000册,前两年又再版。2004年出版的《气候过程与气候变化》发行3000册,大大缓解了第四纪和其它相近学科研究生需要的矛盾。

刘东生院士在中国科学院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研究和培养教育研究生以及在研究生院30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培育了几代人。今天刘先生走了,我们活着的人,应该更加努力工作来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mail.igg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