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生院士病重期间为纪念丁文江写给我的两封信
丁 海 曙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北京100084)
2008年3月6日,成就卓著的地球科学家刘东生院士逝世。惊悉噩耗,深感悲痛。我得与刘老相识,完全来自于请他为我的二伯父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题词这一机缘。早在2005年,亲属就和几位从事地质科学史研究的朋友动议:希望在2007年丁文江诞辰120周年的时候,有关单位能举办纪念活动。经多方推动,这一设想得到家乡江苏泰兴市政府的支持:将此事纳入工作计划并展开筹备工作。家乡委托我出面恭请资深的地学部院士为纪念活动题词。
刘东生院士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5年入地质调查所,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他曾荣获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地球科学家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刘东生先生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并在环境医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考古学、高山科考和极地科考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他当然在被邀之列。我怀着崇敬的心意将邀请信寄给刘老后,很快得到了他的回信并300多字的题字。为了求得先生进一步指点,我将宋广波同志的新著《丁文江图传》寄赠给他。刘老用两天的时间通读了一遍,并回信给我,他从研究和宣传地质科学史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这本书,并且叮嘱我们要注重史料的收集和史迹的保护,要让“先贤的精神永垂不朽”。
刘老病重期间,我一直希望能到病榻前探视,但由于不能打扰他的治疗,始终未能如愿。正当盼望刘老师早日康复,能当面聆听教晦的时候,却传来他不幸去世的消息。最近,我经常字斟句酌地思索先生题词的真缔,受益匪浅,这里就将其内容发表出来,以飨读者,并表示对刘先生的怀念。
关于评价丁文江历史功绩的第一封信
海曙同志:
您好。遵嘱为丁文江前辈写了几句话。虽然我入地质调查所很晚 (1945),但在那里的时候,听到了很多关于丁先生的事迹,一直对他十分敬仰。现在简要地把我的想法写出来,请您过目。不知有无不当之处,若有的话请把它删去。
因在医院,来不及和有关同志商量,只好请您决定了!如有什么需要修改或其他事请来电话到手机:(号码从略)。谢谢! 此致
敬礼
刘东生敬上
2007.3.20
刘东生先生题词
丁文江先生 (1887-1936) 是中国现代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也是中国自然科学的开拓者和启蒙者。他是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的伟大实践家、受人爱戴的领导者和富于哲学思维的科学思想家。
他一开始就赋予中国地质学以全球性使命为中国地质科学屹立于世界之林和不断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丁文江先生从一开始就把矿产资源开发放在中国地质工作的首位和重点,这就给建国以来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并开拓了不尽的前景。
丁文江先生在注意发展地质矿产事业的同时,十分注意与地质学相关的其它学科的发展与应用,丰富了地质学的生长壮大,预见性地为地质学的未来开辟了道路。丁文江先生特别重视科学发展中人的因素,他的提拔后辈和宽宏大度为中国地质科学历史留下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地质科学宝贵的财富。
后辈刘东生敬书
2007.3.20
关于称赞《丁文江图传》和传承先贤精神的第二封信
海曙同志:
您好。赐赠《丁文江图传》收到,谢谢。
阅读了两天,只是很快的看了一遍,内容实在丰富。这种图传的形式,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觉得应当提倡。著者宋广波同志,不但文笔清新而且旁证博引,史实详尽,是地质界人物传记中少有的佳作。这书讲的是丁老师,但实际上把地质科学史也讲了,而且讲得很深刻。
可惜今天曾聆听过丁先生讲地质课程的人,已寥寥无几了!但熟悉的人还有,地质学会,有一地质学史研究(分)会,有人专攻此事,可能有人研究早期地质学史,将来可把丁先生在地质学方面的科学贡献研究一下。学术界当时对丁先生之功绩,十分推崇,如古生物方面,可能是葛利普命名一种化石,叫丁氏石燕 (Spirifer tingi),而在古脊椎动物界则有丁氏鼢鼠 (Myospalax tingi),都是标准化石,用来纪念丁先生。像这类的材料仅是一点,其他尚不知还有多少?据我所知中国第四纪研究的最早的标准地层在河南三门峡市,三门峡坝址之下的地层,即是由丁文江先生首先命名,名为“三门系”。因为那时仍有神门、人门、鬼门三个急流峡口,故名。而三门系也是中国地质界的一个标准地层名字了!
最近已将“兵马司九号”以前丁先生所置地质调查所旧址辟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想当日惨淡经营的功绩可以为世人所永传矣。
我了解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崔克信老先生(现年98岁了)尚健在,他当年即是丁文江先生给他搞的奖学金读北大地质系的。与您所赠书中阮维周、路兆洽同班,阮、路已过世,硕果仅存者恐只有崔君一人了!
再一次谢谢您的赠书。想地质学界读此书,也可精神为之一振,先贤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此致
敬礼
刘东生 敬上
2007.6.16
3月17日那天,我参加了追悼大会。在瞻仰遗容之后,潘云唐教授随即赠我一本他的新著:《刘东生——揭开黄土的奥秘》,书中不少部份是刘老以口述历史方式提供的。阅读此书使我概略知道了刘老的事迹,能体会到他写这两封信的思想基础,对信的内涵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刘先生首先从“中国自然科学的开拓者和启蒙者”的角度高度评价了丁文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丁文江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而且从救国的愿望出发积极参与了知识界的政治和文化争论,还有过从政的经历。尽管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评议他,但刘老却选择了自然科学家(专长于地质)这个角度,并展开来阐述。我认为这种写法既反映了他对丁文江本色及其主要成就的认定,也反映了他认为从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角度来评价这位民国时期文化名人,总结其创业的历史经验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最近,有学者在文章中公正地指出:在五四运动前后,“丁文江是最有资格代表赛先生的人物,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自然科学家”,“当他在1936年逝世时,他或许已经是中国在西方最有名的科学家了,世界顶级的自然科学杂志《自然》在给他志哀时称他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开拓者,他为促进科学和科学应用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引自:袁贺的《丁文江——为了履行“少数人的责任”》,人物,2008年,4期)。
刘老还把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的成功经验非常精辟又不失具体地归纳为四点:第一、一开始就赋予中国地质学全球使命,为屹立于世界之林打基础。第二、一开始就把矿产资源开发放在工作之首位,为建国以后地矿事业开拓不尽前景。第三、注意地质学与相关科学的发展与应用,丰富了地质学生长壮大。第四、特别重视人的因素,对后辈的培养及宽宏大度。我本人虽然不是学地质的,但也经常接触到理工科学科建设中的种种问题,经过比较与反复地思考,我认为刘老这四点概括,对于指导其它学科建设亦具有普遍意义。刘老在题词中还以亲历者的身份,强调了民国期间地质事业初创的经验在建国后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刘先生从事质事业70年,我国地质事业百年传承的鲜活的历史就留存在记忆之中。刘老在信中说:“虽然我入地质调查所很晚(1945),但我在那里的时候。听到了很多关于丁先生的事迹。一直对他十分景仰”。地质调查所成立于1913年。丁文江是第一任所长,他和翁文灏、章鸿钊一起,育人建业,不到十年就将其建成为中国最早的完整的科研机构,在地质调研和学术出版方面达到公认的国际水平。在刘东生入所时,西方人士已经把地质调查所称为民国时期最出色的科研机构:“它的学者是知名的,它的杂志被广泛阅读,它的研究对发展为地球博物史知识做出了真正的贡献”。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次选举的24名地学部委员中,在该所工作过的有17人。至今为止,该所人员当选学部委员、院士的多达49人。最近国土资源部原部长孙文盛为纪念丁文江120周年诞辰写下了题词:“学问大家会办事;奠定基础引潮流”,说的也是这层意思。
刘老叮嘱我们,要关注地质史的研究和宣传,让先贤的精神代代相传。细读刘老的第二封信,内容虽涉及较广,但中心只有一个:要多方努力,做好从民国以来的地质史的发掘、总结和宣传工作。
《丁文江图传》的作者宋广波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青年学者,近年来专力从事丁文江研究,此书出版后我看了,觉得挺好,就分赠给题词的专家和朋友,反映亦好。但是,像刘东生老师这样有崇高学术声誉的院士对一个年轻人的著作,竟如此认真地阅读,对书的内容、形式、文风都给以高度的评价,这是我当初赠书时始料未及的。从信的字里行间,我看到的是他对传承先贤精神的期盼,是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洞察,是对青年作者的关心与提携。
刘老在信中还讲到地质调查所旧址“兵马司九号”已被辟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参与旧址申办工作的张尔平同志告我,由刘东生、陈梦熊、王鸿祯等57位院士,两次上书温家宝总理才使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留。最近张尔平发表《留住中国现代地学之根》一文,介绍了恢复工作的最新进展,刘老希望的“想当日惨淡经营的功绩可以为世人所永传矣”的遗愿正在逐步实现。
一代宗师,抱病为书,给我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先贤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是的,我们应该铭记教导,珍惜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传统,用历史教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