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成就 专 著 音容笑貌 追 思 纪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 > 追 思 > 家属卷
怀念表姐夫刘东生
发布时间:2013-10-23 点击次数:

 

方 佩 敏

 

胡长康是我爱人的表姐,她又是我南开的前后同学,并且同在北京工作,因此有机会经常去表姐家,就认识了表姐夫刘东生先生。那时候我刚工作不久,仅知道表姐夫是位地质科学家,对黄土高原有过深入的考察、调查和研究,并写了三本关于黄土高原的巨著,因此对他有一种敬仰之情。40多年的交往,逐步知道了表姐夫的工作、学术成就及社会地位,了解了他的生活、待人购物。与他相处、交谈,觉得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从不说他的工作成就,也不谈遭受什么不公平的遭遇。

他长我14岁,是个长者。他的优良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对我的学习、工作及对待人生有较大的影响,可以说表姐夫是我的良师益友。回忆这么多年的交往,有几件事情对我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简朴的生活  姐夫家最大的财富是书、各种资料及文件,书柜不够用,堆的满地都是,显得屋子太小不够用。姐夫家生活简朴、饮食极为简单,穿着极其朴素。看到表姐夫在家穿的是褪了色、已磨破了袖口的中山装,还听说他每次理发仅花3元钱。

最使我感动的是有一次表姐夫及表姐来我家,要回家时,我认为表姐夫已是80多岁的老人,手中还提了一盆较重的花,建议他们坐出租车回去,但表姐夫执意要坐公交车回家。我目送公交车渐渐离去,心想这样一对老人,对生活如此的节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眼眶已有点儿湿润了。

珍贵的礼物  表姐夫经常出差,回来时也带一些纪念品分送亲朋好友,我也经常得到表姐夫馈赠的一些纪念品。其中有两件纪念品我一直珍藏着,它是两种小石头:一种是他去英国,在马克思墓旁边捡拾回来的小石头;另一种是他去山东长岛带回来光滑白色的小卵石。将卵石放在鱼缸中或冬天将小卵石放在水仙花盆中,十分好看。也许表姐夫是搞地质的,对石头有独特的感情。

勇于探索无穷期  表姐夫经常到外地出差,也不知道去何处,等他回来后才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我总觉得他年纪大了出差诸多不便,关心他的身体,而他偏偏去了工作条件特别差的地方,如南极、北极、多次去青藏高原,后来又去了罗布泊,参加探险、考察及研究工作。

1991年,他74岁去了南极,在南极长城站工作了两个多月;1996年,他79岁去了北极;2001年,他以84岁的年龄,再次去青藏高原,而2004年与表姐一起去新疆罗布泊考察时,他已是87岁高龄了。真是宝刀不老、探索无穷尽。这种探索精神不仅使人崇敬、令人叹服,也让人担心他的身体健康,幸好表姐夫的身体还好,每次艰苦的出差仍能顺利完成任务,平安的回来。

奋斗到终身  表姐夫的一生为国家、为全世界做了很多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国争得了很大的荣誉,他默默地工作直到临终。

他患重病住院期间还在工作,在病床上还完成了最后四篇文章的写作。可是不久突然病情恶化而不幸逝世。他真是刻苦工作,奋斗终身。

对地质工作的新认识  我是学机械制造的,对地质工作了解甚少,只知道地质工作是找各种矿产的(如各种金属矿、非金属矿或石油),对地质工作的研究范围是一无所知的。

表姐夫对黄土的深入研究,不仅仅于黄土的成形、分布、结构及其物质成分等的分析、研究。他还研究过黄土高原的地方病、黄土区水土流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及如何保持水土,并且进一步发现黄土本身蕴含着古代气候变化、生物变化、水文变化及地质变化的信息。他从黄土本身的研究开拓到黄土与环境的研究。由于在这一领域的地质研究及成就,他获得了泰勒环境成就奖。这是他在获奖后,我才知道这些关于现代地质研究的新天地。

他给我的影响  搞地质工作是十分艰苦的,去的地方是荒野、山区,没有道路,需要翻山越岭、爬山涉水,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食宿也十分困难。我记得去兰州,在火车上看到黄土高原的一幕,茫茫的黄土,沟壑纵横,许多地方寸草不长。在这种条件下工作能取得重大成就,需要的是理想、信念和意志,要有刻苦钻研、努力拼搏的精神。

我的工作条件要比搞地质工作的条件好得多,因为我怕困难,在工作上不够刻苦,我缺少的就是这些。悟到了这个道理后,对我以后二十多年的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克服了不少困难,不懂得东西弄懂了,不会的东西学会了,想搞的实验搞成了。在学习中、工作中领会到了要刻苦及拼搏才能做好,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表姐夫并没有指导我的学习及工作,但是他的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拼搏的精神传给了我,教育了我。这使我在专业被撤消、工作改行的困难条件下走出困境,完成了教学及科研工作任务。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mail.igg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