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成就 专 著 音容笑貌 追 思 纪念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刘东生先生纪念展室 > 追 思 > 家属卷
大 爱 无 边
发布时间:2013-10-23 点击次数:

——追忆未曾远离的父亲

 

   

 

嘀、嘀、嘀嘀、嘀……当我看到爸爸的心脏监护器显示出一条水平线时,顿时觉得天崩地裂、五雷轰顶、撕心裂肺,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爸爸不应该离去,不可能离去,不会离去……,他还有许多设想要去实现,还有很多正在做的事尚未完成,几本正在编写的书仍未出版,期盼的奥运会还未到来……,我多么希望这又是爸爸的一次普通的出差啊!但是,这次跟往常不同,他永远去了,不再回来。这天是200836日。

       

       2008 年春节前夕,因为爸爸病重我特意压缩了工作,将赴美行程安排在春节过后的初二,陪爸爸过春节。这最后一次春节我们是在医院里渡过的,虽然爸爸的本意是想在家过,但最终因身体虚弱在春节的前几天不得已又回到医院。

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多订了几个菜,包了饺子带到医院,可爸爸什么都吃不下。看着他虚弱的样子,我心里虽然很难受,却还是相信爸爸一定会康复起来。初一晚上当我万般无奈、依依不舍地向爸爸告别时,他跟我说“你放心去吧,在外面工作一定要谦虚谨慎啊!”。不想,这竟然是爸爸留给我的最后一句遗言。这也是他一生遵循的做人准则。

     

       因为父母工作忙,经常出差。我从出生到10岁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在我34岁刚刚记事时,正是爸爸带领科学考察队在西藏进行科学考察,那时《北京晚报》每天刊登考察队的消息。爷爷常常兴奋地给奶奶及爷爷的朋友们读报,讲爸爸在野外工作的情况。我在一旁听着,虽然对内容并不完全理解,但是从爷爷奶奶高兴的表情和自豪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爸爸正在做着一件很伟大的事业。这一年的“十一”国庆庆典,爸爸应邀登上了天安们观礼台,当看到爸爸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胸前戴着大红花的神气样子时,更对他增添了一份尊敬。也就是从那时起,爸爸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非常高大。

爸爸经常出差,就是在北京工作时也只是周末回家一天。但是只要他有时间,就会回爷爷奶奶家看我们,并带我们到公园去游玩。也许是很少和爸爸接触的原故,我常常不愿跟他出去,要经过奶奶的劝说或带上小朋友一起去才行。每当这时爸爸总是说:“好好,咱们带上你的朋友一起去吧!”。现在想来,那是多么宝贵的时光啊,我却由于不懂事荒废了许多。

“十年动荡”时期,爸爸去了贵阳,由于各种原因我和妈妈、弟弟留在北京。那段日子经常见到的只是爸爸在工作之余写给我的信。虽然当时爸爸的处境很艰难,但他的每一封信中仍然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并鼓励我们要好好读书。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想,这是他对自己,更是对我们的激励吧。他不想让文革干扰我们,他也一直在准备着自己。

十几年后,爸爸回到北京时,我却离家去农村插队。改革开放后,又去了日本和美国读书、工作近20年。在这期间爸爸不管多忙,或是远在南极、北极及世界各地,总会抽时间来信关心、鼓励我。这时的我已经成熟了许多,知道认真地读爸爸的来信。深知爸爸的肺腑之言对我来讲有多么难能可贵。因而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也会写信或打电话征求他的意见。每一次他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给我回一封长信,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解答我的问题,让我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方案,字字体现着父亲的关爱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风范。

我还记得,论文答辩前夕正值爸爸在日本开会,他抽出时间帮我准备,告诉我一般情况下教授经常会问到的问题等等。还开玩笑地跟我说:“遗憾的是我日文没有你好啊!”。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终于克服了语言及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拿到了硕士学位。当我拿到学位证书后,第一时间给爸爸打电话报喜时,听得出他是多么地兴奋,一个劲地说:“好啊!好啊!继续努力,继续努力!”。我知道这次我不仅圆了自己的一个梦,也圆了爸爸的一个梦。他做梦都希望他的女儿能够将文革时失去的受教育的机会补回来。

爸爸给晚辈写信,寄明信片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晚年。我的儿子伊文至今还珍藏着一张1993年他8岁时爷爷从尼伯尔给他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伊文,这是世界第一高峰,中国叫珠穆朗玛峰,你能在这一面 (明信片的底部标有米数) 找到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米吗?

我们在美国时,爸爸也经常给我们和伊文写信。每次给伊文的信都写得特别工整。爸爸还说让伊文每个星期给他写信,练习中文。正是因为爸爸的提醒,我们注意给伊文创造中文环境,虽然他10岁到美国,现在已经是第15个年头,他依然没有忘记母语,听、说、看样样都行,只是写的方面差一点。但这对于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孩子,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很遗憾的是经过几次搬家,我没有把爸爸的信保存下来。倒是我的儿子有心,不但保存了爷爷的来信,他还说:“我不遗憾,因为我将爷爷的话已经记在心里了!”

       

爸爸对事业兢兢业业、非常认真,过去我只是在报纸上看到或是听地质所里的叔叔阿姨们说。直到1997年爸爸80岁,到夏威夷来看我们,才有了亲身体验。这是他工作了50 多年以来第一次休假。我们非常高兴地盼望着爸爸妈妈的到来,尤其是伊文还特意制定了带爷爷和阿婆去游玩的计划。但是当爸爸来了以后,马上联系上了夏威夷大学地质系的范宝峰教授、海洋生物系的李远辉教授。范教授在地质系给爸爸找了一间办公室。他在家休息了两天后,便到夏威夷大学“上班”去了,而且是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下午5点,比夏威夷大学的正式教授还准时。

一天,爸爸回到家对我们说:“明天我要和范教授一起去夏威夷岛考察火山”。我当时以为是一般的考察,没有太担心。事后范教授告诉我说:“刘先生身体真棒啊!我们在火山熔岩上面走了将近10个小时,我这个60 几岁的小老头和20多岁的学生们都累得要命。而他一位80岁的老先生,还能兴致勃勃地采集标本呢!”当时,我并没有亲身体会, 只是笑笑。十年后,当我带着我的学生们来到爸爸当年考察的地方,见到那黑漆漆,凹凸不平,粗糙坚硬,一望无际的熔岩时,令我震撼,目瞪口呆。当时我不到50, 只在上面走了40分钟就感到腿酸、脚胀了。有的十几岁的高中生摔倒了,有的不小心将脚夹在了熔岩缝隙里。有的30几岁的年青教师只在路边站着,却不愿意到熔岩上面走走。当时我心里真是佩服爸爸,当年他从这里回到家,只是激动地给我们看他亲自从流动的熔岩中取回的标本,竟然一句累都没说,更没有告诉我在火山熔岩上面走有那么难。在我筹划学生的考察路线时,他还嘱咐我说:“一定要带学生们去考察火山,否则就失去到夏威夷的意义了”。我想他当时一定很累,只是他对事业的执著和热爱,已经远远超越了身体上的疲倦。

爸爸妈妈在夏威夷住了将近3个月,只是当弟弟带着儿子来到夏威夷时,我们开车到“办公室”,才硬把爸爸拉上车,跟我们一起去“环岛旅行”了一天。这也是我和弟弟出国十几年后全家人的第一次团聚。就是在这次 “旅行”途中,爸爸还是在看着地形,给我们讲着我们不太懂的“地质”。虽然我们制定的游玩计划彻底落空,但还是得到了一些和家人欢聚的时光,我们傍晚到山上看落日、周末到海边游泳,拍照,爸爸还亲自给大家录像。我们在一家夏威夷知名的中餐厅“北京饭店”给爸爸过了80 岁生日。对于我们这个聚少离多的家庭来说也很满足了。

2004年经过将近20 年的海外生活,因为父母高龄、体弱及其他原因,我又回到爸爸身边。从20042月到 2008 3月爸爸去世,这短短的四年是我50年人生中和爸爸朝夕相处最多的四年。

前两年,爸爸每天不是上班,就是到野外考察,或者到研究生院给学生讲课,或者在会上做报告、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等等,非常忙碌。

最让我感动的几件事是:为了给潘云堂老师写书提供素材,爸爸自己用小录音机录制了48盘录音带,(有120分钟一盘的,也有 180分钟一盘的),共100多个小时的录音资料。我亲眼见证了这100多个小时录音带的录制过程。录音之前爸爸经过构思、写草稿然后才开始录制。每一盘120分钟的带子他要用几倍的时间准备。一位近 90岁的老人,每天早晨4点多钟起床,录音将近3个小时,直到家人起床了他才停下来休息。整整一个夏天,每个白天和晚上他拼命写,第二天清晨录制, 天天如此。当时我们劝他不用顾忌我们,就坐在客厅录吧!他却说那样影响我们睡觉,一定要到阳台上去站着录。而且是一盘带子经常要录几遍,因为有一点不满意他就会重录。这样算下来,他用了至少500个小时来完成这100多个小时的录音。

       现在想想,那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夏天啊,每天清晨是爸爸的动听的故事唤醒我们起床。我深深地被爸爸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再也不允许自己在床上多趟一分钟,每天早早起来开始工作。那一年正是我回国后开始独立工作的第一年,一切都是新的尝试。每当遇到困难时,我就告诉自己:再努力一下,像爸爸那样再努力一下。再坚持一下,像爸爸那样一直坚持到成功。就这样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把每一个环节做得细了又细, 终于做出了一点点成绩。我非常感谢爸爸,他不但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他也用他的敬业精神感染, 教育了我。

再有,每一次做报告之前,爸爸都会非常认真地准备。他先准备稿子,然后请学生帮他做多媒体图件。学生们都知道,刘先生不到十分满意是不会回家吃饭的。做报告之前他总要在家里读几遍,最后熟悉一下讲稿。每次来请他做报告的老师们都对他说,“您不用太费心,给我们随便讲讲就可以了。”但是,爸爸没有一次是随便讲讲的,每一次都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才登上讲台。

记得爸爸最后一次做报告是2006917日,在中国科协的年会上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做题为《科学探险与科学创新》的报告。这天上午,他去做了一年一度的院士体检,下午两点赶到大会上做报告。就是这次体检,医生告诉他要住院做进一步检查,第二天就住进了医院。就是这天早晨去体检之前,他还在朗读报告稿子。在报告厅,我还跟旁边的人开玩笑说:“我早晨已经听过一次报告了。”他们不解地问:“刘先生上午也有一场报告吗?”我说:“不是,我在家里‘先听为快’了!”当时,周围的人都为爸爸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而深受感动。

爸爸的认真精神不但使我在工作中受益匪浅,而且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我的儿子伊文是在爷爷的影响下长大的。他每天都像爷爷一样早早起床,上学之前要朗读几遍英语课文再走。每次考试之前像爷爷做报告之前一样认真准备,练习题做了一遍又一遍。每当爷爷得奖的消息传来时,他都暗下一次决心要像爷爷一样为人类做出贡献。记得当我们带他到美国洛杉矶参加爷爷获得泰勒环境成就奖的颁奖仪式,当爷爷用流利的英语做完报告,带着奖章与他合影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郑重地对我说:“我一定要给爷爷争气!”。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句口号,但我知道这是一个17岁有志少年的心声,他也正为此不懈地奋发努力着。

爸爸走了一年了。但是, 爸爸: 您一天也没有离开我, 您不会离开我, 因为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活在我们大家的心中.

我由衷地感谢爸爸给了我生命, 给我们留下了价值连城的“遗产”——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份“遗产”我们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代代相传。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mail.igg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