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会活动 > 专业委员会活动
第七届环境考古学大会纪要
发布时间:2023-10-25 

  2023年10月21-22日,第七届环境考古学大会在古城开封河南大学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及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全国70多个单位的考古、历史、地理、地质、生物等多学科领域的3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重点集中在8个主题,进行了22场特邀报告与87场口头报告,并展示了23个展板报告。  

  会议报告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的环境气候、农业、文化、人地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凸显了近年来我国环境考古学领域的重要进展与创新成果,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进展: 

  1 地质地貌与环境考古研究:探讨了各地区的地质地貌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了古代的地貌、水文等因素对古代聚落选址和生业经济的影响。如区域地质地貌环境调查、从古地理角度初论良渚文化过长江的路径、施岙遗址中的水文环境演变及良渚古城的水环境变迁等。 

  2 植物考古学与环境变迁:分析了史前及历史时期植物遗存,以探讨农业发展和环境变迁的关系,如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淮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水稻驯化历程研究等;同时对古代农作物结构、史前人类生存策略进行深入的考古学观察,如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可持续的集约化粟作农业系统等。 

  3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主要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中更新世转型期气候环境变化对中国黄土高原古人类活动的影响、全新世中期洛阳盆地的水文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豫中地区黄淮泛滥平原4.2千年前后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机制、宁绍平原中全新世火历史的炭屑记录与人类活动初步研究、古人类迁徙与气候变化关系等。 

  4 自然科学技术方法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如碳14测年、光释光测年、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古基因组研究等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以及GIS技术、遥感考古与空间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展现了自然科学技术与考古学的深度融合。 

  5 人地关系与文化演进:从人地关系角度探讨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态的影响,古代文化和聚落的兴起、发展和衰落,如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研究、中原地区渑池盆地的气候与环境变化、亚欧大陆北部及草原人群的史前迁徙与混合,以及文明交流的影响等。 

  本次大会为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教授颁发了“第三届环境考古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他们在环境考古研究中做出的杰出贡献。大会首次设立"中国第七届环境考古学大会"优秀报告和优秀展板的学生论文奖。表彰青年学生在环境考古领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优秀成果。 

  此次大会的规模达到了历年之最,展示了我国环境考古最新成果和水平,集中展示了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揭示了我国环境考古研究已经进入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高度交叉的时期,成为中国环境考古学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学术盛事。 

  本届会议由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承办。

大会合影

 

 

【供稿: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 -->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chiqu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