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会活动 > 专业委员会活动
海峡两岸2013年地貌与第四纪环境演变教育研讨会纪要
发布时间:2013-10-28 

贾天骄1,李开封1,齐士峥2,张虎才3,朱 1

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2高雄师范大学地理学系,高雄)

3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学院,昆明 650500

2013101219日“海峡两岸2013年地貌与第四纪环境演变教育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地理系联合主办,云南师范大学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承办,昆明理工大学协办。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有:海峡两岸高校及科研院所地貌与第四纪环境科研与教学进展、海峡两岸地貌与第四纪环境科研教学领域进一步合作的探讨、中国海疆权益维护与地缘政治问题探讨、海峡两岸风景旅游地貌资源与自然和文化遗产利用及开发保护等。

1  会议概况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有80余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6人,讲师和技正8人,研究生30余人,分别来自台湾方面的台湾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台南大学、中正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澎湖科技大学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大陆方面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福州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共计30个单位。南京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1012晚,在滇池湖畔会议中心召开了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台湾专家的联席预备会,谢武老师代表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秘书处领导出席了预备会。预备会首先就正式会议召开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2014年将于贵阳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第四纪大会的情况,决定明年专业委员会会议不再单独召开,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将参加全国第四纪大会,并请齐士峥院长牵头拟定一份拟出席2014年贵阳全国第四纪大会的台湾专家名单,由中国第四纪教育专业委员会上报给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邀请台湾同行专家共同参加2014年的贵阳全国第四纪大会并参与会后的地质地貌考察,台湾专家欣然接受了邀请。预备会上,与会代表还就2015年两岸第四纪教育研讨会召开的地点及今后两岸的互动交流与科研合作进行了认真讨论。

1013大会开幕式由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张虎才教授主持。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原一川教授、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骆华松教授、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夏正楷教授、高雄师范大学齐士峥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许世远教授分别致辞。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主任朱诚教授对专业委员会今后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会议交流报告32个,收到论文摘要40余篇。会议气氛活跃,针对会议主题两岸代表进行了广泛而积极的交流,取得了多项共识和丰硕成果。

2 与会交流报告摘要

2.1 第四纪环境及其影响研究

    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通过对二里头都邑遗址多处剖面对比,揭示了9000aBP以来该区域的地理环境演变特征,并指出在4000aBP二里头地区发生一次大洪水,此次洪水将除二里头遗址外的周边区域普遍淹没。彰化师范大学蔡衡教授介绍了应用河流阶地上土壤发育程度差异确定河流阶地相对年代的研究情况。首都师范大学魏明建教授尝试将热释光定年方法应用于泥石流测年,通过数处实例测定及实验室模拟,发现热释光测年暂时不能成功用于泥石流堆积。国立中山大学张詠斌教授研究了正烷类生物指标记录的台湾中部浊水溪流域的古环境及古气候。陕西师范大学周亚利老师介绍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光释光测年研究,发现浑善达克沙地形成于末次冰期,并具有从西向东发育的空间特征,其发育演变受气候与构造作用的控制。北京大学研究生聂振宇介绍了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晚冰阶以来的多年冻土及环境演化分期,并发现存在14kaBP、对应于欧洲老仙女木事件的一次相对寒冷时期。浙江师范大学陈渠老师对天山北坡鹿角湾黄土剖面的研究,对环境磁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所反映的古环境状况。上海师范大学胡小猛教授通过对山西临汾盆地湖相沉积研究揭示了剖面中记录的H事件和D/O事件。南京师范大学萧家仪教授研究了现代淤泥质海岸藜科花粉特征,并指出其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德国哥廷根大学汪良奇老师研究了台湾东北部翠峰湖沉积物中的矽藻与花粉特征,并重建了千年来的环境特征。河北师范大学李月丛研究员介绍了我国北方草原区主要植物类型花粉的产量、来源范围及在古植被重建中潜在应用。陕西师范大学郭永强博士通过对汉江上游郧县人遗址的地貌学和沉积学研究,揭示了地层中的河流沉积特征,及其反映的环境演变过程。来自同单位的张玉柱博士则介绍了汉江上游河谷蕴含的全新世古洪水事件记录及其发生的气候背景。

2.2 地貌与地表过程

高雄师范大学齐士峥教授通过野外调查,应用数字化地形模型与地势分析结合,判识出高雄市寿山西侧的巨型滑坡体,并进行了年代测定和分析,认为该滑坡体为更新世形成,并提出今后对该滑坡体进行必要的定位监测。云南师范大学张虎才教授介绍了云南高原湖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在云南开展湖泊沉积及石笋记录的第四纪环境研究工作。中正大学谢孟龙教授通过对台湾山区多处滑坡体的沉积特征和年代的研究和测定,发现河流变迁与滑坡体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与同时段气候变化与地震序列对比发现,山崩、土石流发生与气候变迁及地震间不存在明显关系。中山大学高全洲教授介绍了桂江流域的水化学离子组成及无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状况。浙江师范大学朱丽东教授应用粒度、磁化率和地球化学指标,对比分析发现中亚热带网纹黄棕色土、网纹红土和下蜀黄土存在明显差异。台南大学张伯宇教授分析了台湾中部构造控制下河流的径流组成特征。台湾师范大学沈淑敏副教授研究了台湾海岸山脉东翼河流阶地的类型、分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高雄师范大学何立德教授介绍了史密斯锤-暴露年代定年法的原理,及其在台湾嘉明湖地区冰川年代测定的应用。中国文化大学朱健铭老师介绍了决策树分析及空间群集在分析崩塌发生可能性上的应用。福建师范大学俞鸣同教授介绍了福建老红砂的研究进展,并对两岸第四纪研究合作提出了建议。澎湖科技大学吕政豪老师介绍了水色水深分析在研究澎湖吉贝屿石滬遗址的应用。

2.3 环境保育及其他

云南师范大学角媛梅教授介绍红河哈尼梯田的运行体系及其价值,并根据菲律宾梯田事例,针对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提出的建议。彰化师范大学李明燕副教授介绍了应用Google Earth对高中生进行空间旋转能力训练。《地理学报》英文版常务副主编赵歆老师介绍了《地理学报》英文版的发展历程及写作投稿要求。台南大学蔡米虹副教授针对台湾草山月世界开展了旅游活动的吸引力研究。云南师范大学陈光杰教授介绍了云南高原湖泊近30年来的生态演化及关键转型过程。蚌埠学院朱光耀副教授研究了双墩遗址钟离国君柏的墓葬出土的石磬。高雄师范大学陈永森教授应用地理学的环境识觉及习惯领域的概念,并以好茶部落为例,进行了原住民对于灾害的识觉调适研究。

3 会议交流与收获

本次会议的报告从多角度展示了海峡两岸高校及科研院所地貌与第四纪环境科研与教学最新的进展和成果。与会代表畅所欲言,许多报告研究得很深入,学术视野开阔、思路新颖、方法先进。在会议期间和会后的考察中,两岸代表共同参观了云南师范大学重点投资建设的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实验室及其科研成果,会后考察了腾冲的地热、休眠火山、湿地、高原峡谷地貌、瑞丽边境风土人情、九乡地下喀斯特溶洞,并参观了滇缅抗日战场遗址,两岸代表共同向抗日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缅怀抗日先烈的丰功伟绩。本次会议考察了达到了两岸同行在地貌与第四纪环境领域密切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加深了两岸同行学者的友谊。代表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圆满而成功的大会,本次会议为推动海峡两岸地貌与第四纪环境教育与普及事业的共同发展提供了许多新思路、新启迪,做出了新贡献。

 


          
海峡两岸2013年地貌与第四纪环境演变教育研讨会全体代表合影

 

 


                     
两岸代表考察腾冲地热景观

 


                       
两岸代表考察腾冲地热景观


                
两岸代表在腾冲国殇园忠烈祠悼念抗日先烈


                  
两岸代表在滇缅抗日先烈纪念塔前合影留念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 -->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chiqu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