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会活动 > 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
第十一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纪要
发布时间:2014-10-13 

  第十一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于2014年8月16-18日在贵阳市金阳大酒店召开。大会主题为“季风、喀斯特与生态演变”,设置专题10个。本届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环境演变与过程专业委员会承办。来自国内以及美国、荷兰、印度、伊朗等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7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大会。大会共收到口头报告和展板报告摘要524份。

  大会开幕式于16日上午前半时节举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郭正堂院士主持开幕式,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姚远先生、中科院地化所所长胡瑞忠研究员、研究会理事长丁仲礼院士先后致辞,大会组委会主任王世杰研究员、研究会秘书长肖举乐研究员作工作报告。丁仲礼理事长在致辞中强调,我国的第四纪研究必须将研究力量向两个方面聚集:一方面,必须将学术研究与国家需求密切地联系起来,集中力量解决一些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对国家的宏观决策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必须尽早从跟踪模仿式的研究中脱离出来,开展原创性、开拓性的研究,解决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对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他鼓励资深研究人员担负起这一历史责任,围绕这两个方面尽早做出调整和布局。王世杰研究员报告了本届大会的筹备过程、会场布置和住宿安排情况。肖举乐研究员报告了上届全国大会以来研究会秘书处的主要工作和今后两年的工作安排。

  大会学术报告于17日和18日上午前半时节举行。应大会组委会邀请,第二届(2011年)刘东生青年地球科学家奖获奖人杨石岭(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杨保(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孙有斌(中科院地球环境所)分别作了题为“黄土高原C3/C4植被变化与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季节配置”、“青藏高原东北部过去气候变化的树木年轮记录”、“中国黄土与轨道-千年尺度季风变率”的学术报告。第三届(2013年)刘东生青年地球科学家奖获奖人柳中晖(香港大学)、吴海斌(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姜大膀(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分别作了题为“中国西北干旱区近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晚中新世以来亚洲地区C4植被扩张成因与季风演化”、“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中期气候模拟”的学术报告。

  杨石岭通过黄土高原成壤钙结核的氧碳同位素研究,提出黄土高原C3/C4植被演变受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季节配置控制,认为评估全球变暖对我国北方植被格局的影响,应重点关注季风降水的季节配置变化而不仅是降雨量变化。杨保利用改进的去趋势方法建立了中国样本量最大、年代最长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树轮年表,恢复了过去3500年区域年降水量变化历史,提出中世纪气候持续湿润,小冰期呈现显著的干湿波动,认为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降水将会增强。孙有斌通过代表性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多学科研究,提出东亚季风变率在轨道尺度上受全球冰量和太阳辐射变化控制,但在千年度上受高纬气候影响,认为轨道尺度季风变率受气候系统内、外部因子的共同驱动,而千年尺度季风突变与北大西洋径向环流有关。柳中晖通过西部干旱区湖泊沉积的生物标志物长链烯酮研究,提出现今干旱区温度和湿度状况并未超出最近千年气候变化的幅度,认为最近千年西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受太阳活动控制。吴海斌利用新一代植被反演模型对黄土高原和西瓦里克地区沉积记录的孢粉组合和碳同位素组成数据进行了研究,提出晚中新世东亚C4植物扩张与区域降水减少而非大气CO2浓度降低密切相关,认为亚洲夏季风减弱是区域C4植物扩张的主控因素。姜大膀利用数值模拟对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中期我国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与现今相比,末次冰盛期年均温降低4.5℃,年均降水量、蒸发量和有效降水量分别减少20%、21%和18%;全新世中期年均温降低0.4℃(冬季降温、夏季升温),年均降水量、蒸发量和有效降水量增加(夏季变湿、冬季变干)。

  本届大会设置了10个专题:1)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环境格局形成演化;2)黄土、沙漠、粉尘与干旱化;3)高分辨率记录与全球变化;4)海洋记录与海陆相互作用;5)第四纪年代学;6)亚洲季风演化记录与模拟;7)人类起源与文明演化;8)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碳氮循环;9)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0)新构造、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共计260余人次在专题研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展示了我国第四纪研究的最新成果。专题报告会场气氛热烈,与会人员尤其是青年学子踊跃发言,与报告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大会闭幕式于18日下午后半时节举行,由肖举乐秘书长主持。秘书长代表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对中科院地化所、环境地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本届大会成功举办所作出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认为本届全国大会参会人数之多、交流氛围之活跃是前所未闻的,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闭幕式上,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就全国大会的专题设置、研究会秘书处工作、第四纪学科发展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秘书长表示,将在今年年底召开秘书长会议,对本届大会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对上述意见和建议进行研讨。

  本届大会设置了4条会后野外考察路线:西线)贵阳-毕节-威宁;北线)贵阳-遵义-赤水;东线)贵阳-都匀-镇远-荔波;南线)贵阳-安顺-兴义-安龙,150余位与会人员考察了我国西南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高原湖泊以及古生物、古人类遗址。

 

 

第十一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
组织委员会
201410月1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 -->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chiqu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