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会活动 > 联席会议
丁仲礼理事长在常务理事会暨基金管委会2010-2011年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2-12-11 

  2011年12月16日  (根据录音整理)

  感谢大家!向六位获奖的年轻学者表示祝贺!我们这次开会的主要议题是换届,上午已经通过了,我想还是谈点科学。

  我们上一次在地质所开常务理事会、去年在兰州开第四纪大会,我都谈过,我们的第四纪研究,或者说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表面上轰轰烈烈,但是我总有一种感觉,我们还是有危机的。之所以说我们有危机,可以从我国的地球科学现状来分析。现在的古生物学科、岩石地球化学学科,在某种程度上,年轻的一代比我们要强一些。岩石地球化学,最近几年中国购置了很多高档仪器,年轻人成长得很快,论文的引用率很高。古生物学科,尽管总体人数较少,但是影响力都非常大。

  上次开会,我提出一个观点,我们要开辟新的领域。我特别提到,怎样与史前文明、石器时代的研究结合起来?怎样与构造演化结合起来?怎样做更老的古环境问题?实际上,一些老的古环境问题,包括前寒武的工作,我们这个领域都没有参与,许多搞岩石地球化学的学者做了不少工作。这个领域在国际上非常热,Nature、Science的报道很多。还有我以前谈到的和矿产资源的结合,和石油的结合,我觉得都很重要。假如我们还满足于讨论季风强、季风弱,我认为不会有太大希望。所以,我们年轻的一代,尤其是获奖的几位学者,一定要有开拓的精神,要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学科才能真正保持活力,才能产生许多有兴趣的研究题目,才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做研究。这一点,我想大家都负有共同的责任,我们新一届第四纪委员会的同志要向这个方向引导,对新的想法,即使不完善、不成熟,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怎样做好与目前国际上关心的全球变暖问题的结合?我们做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真正的社会需求和推动力还是对全球变暖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写了很多文章,但是,怎样与全球变暖的相关问题结合起来?还需要我们多思考。这里,我提两个问题,我觉得很关键,以前我也提过。一个问题,就是大家特别关注的变暖以后的环境状况,或者说不同幅度变暖的后果。变暖0.5度、1度、1.5度、2度甚至再高几度,中国空间上的环境格局是怎样变化的?冰川冻土、海平面、植被、河口三角洲、水文、地下水等等,很多方面需要考虑。不能仅仅讨论季风强与弱,一定要把我们的研究落实到环境因子、地理因子上。比如说,变暖对西部会产生什么影响?对西藏会产生哪些影响?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对河口三角洲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在国家层面上大家都很关心。 IPCC第五次工作报告就集中在区域评估上,也就是说,不同区域在不同幅度的变暖背景下会发生哪些变化?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如何适应?这件事情实际上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不是一个人能做的,也不是依靠几个人就能容易做好的,一定要加强合作,把大家的工作合起来集成。怎么做?怎么集成?大家要仔细考虑。

  另外一个问题,是变暖的过程。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变暖的过程?我们知道现在的全球变暖不是一瞬间变暖两度,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最近100多年也就变暖了0.74度。现在国际上强调的是:变暖以后,陆地生态系统15%到37%的物种就要灭绝。我们搞第四纪的都知道,暖的时期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是,这个问题在国际上很时兴。我们认为变暖是个过程!我们知道地质时期有很多变暖的时期,大家能不能找到好的材料,比如湖泊,在不同区域、不同位置找到材料,好好做做生态对变暖的response。这些都是公众关心的、政治家们关心的问题。如果能找到好材料,我就建议再立一个973。全球变化的973那么多,现在报的一些题目和global change差得很远、很勉强。像我刚才说的这个问题,绝对会有人关注的,希望大家认真考虑。

  第三件事,我觉得我们做到现在,现代气候和古气候还是没有打通。现代气候记录就是几十年到100年,古气候可以做得很长。现代气候100年有两个cycle,40年代高温期,70年代低温期,80年代温度又上升,1998年达到最高,最近10年似乎又有所下降。以前,大家都在讲65年周期、70年周期、85年周期,肯定有一个周期。但是,这个周期与现在IPCC讲的那套理论不同。IPCC的报告一直在讲external forcing、外部强迫。实际上,它是在external forcing条件下的模拟。但是,我们搞古气候的都知道,还有internal forcing。Internal forcing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都有,像这种几十年的周期应该是internal forcing,究竟是气候系统内部的reorganization、还是别的什么,不知道。这种周期,我们做古气候的从来没做过,没人考虑这种短尺度的周期。我个人认为,做这种周期,最有希望就是石笋。我们一定要重视石笋!石笋有年层,年层就可以做到季节分辨率。现在的技术很好,1 mm就可以做很多样品,可以做得很细。

  现在看来,石笋也不是所谓的季风强度,用单个石笋谈季风强度可能是错误的,我们现在被古季风束缚了思想。大家想想,南京的石笋、广西的石笋、兰州的石笋、新疆的石笋,做出来都是同样的曲线,怎么可能是季风强度?季风在这种短尺度上的变化不可能是一致的。是什么?可能是水汽问题。假如是这样,我觉得我们把以前做的空间水汽氧同位素观测数据综合起来,再把石笋50年的空间记录做出来,做到一年有12个样的分辨率,我们就会发现同一个年层的氧同位素的空间梯度变化,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季风强度变化。如果能在空间上把这个做出来,然后再把两千年的记录做出来,我们就可以谈区域上的季风变化、水汽水文状况、历史时期的65年周期等等的问题。这样,我们就把现代的气候记录与古气候衔接起来了。

  以前,我们讲全球变化的三大支柱:冰芯、黄土、海洋,讲了很多古气候如何变。看来,这三大支柱不会比石笋可靠,石笋是第四大支柱,并且可能是最重要的支柱。为什么?石笋的年代可以测得很准。最近看一篇Nature文章,格陵兰冰芯的年代标尺调到中国的石笋上来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那些外国人架子很大,凡事总觉得他们是最好的,现在都放下了架子,把标尺调过来了。千万不要小看这件事!我前些天和傅小峰处长专门谈了这件事,把国内搞石笋的几个单位联合起来,每家做几个点,再组织人把全世界该采的石笋都采回来,建一个石笋库,一个一个石笋仔细做,不仅做氧同位素,还可以做包裹体、做古温度。这件事非常重要!需要我们搞第四纪的大量的投入,大家要有宏观的考虑,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数据共享的心态,组织人一起做。只有这样,我们或许能做好。否则,这件事做不成。

  第四点,我要特别强调人类适应这件事,现在讲全球变暖就包括人类适应这件事。为什么说人类适应这件事要从考古资料做起?最近,有些学者给中央写信,谈到中国史前文明推到5000年,中华文明超过5000年。有人问我怎么看,我说一定要支持。这些事都是有可能做起来的,也都和我们有很大的关系。究竟怎么入手?从古环境、古人类、古文化、古文明的角度应该怎么做?大家要思考,要讨论。这件事很重要,可能是我们这个学科新的生长点。

  第五件事,我自己现在也在做,我简单地讲一下。现在讲的温室气体释放,在地质时期有过很多温室气体释放的时期。我们正在做的是P/E事件,就是大约5500万年前温室气体大量释放的事件。这一类的温室气体释放事件,有的是火山释放的;有的是因为增温导致天然气水合物释放的;还有另外的方式。但是不管怎样,都和现在讲的人类排放CO2这个过程是一样的,都是一种释放过程。在这种释放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有因果关联的事件,高分辨率地重建这种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事件不仅在P/E界限附近有,其它时期也有,而且有的是灾难性的。这些研究国际上非常热,文章也很多,我们要密切关注,这也和global warming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谈这五件事。中心的思想是希望大家把我们的研究与国际上的global warming很好地结合起来,与国家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学科才会有生命力。当一个学科进入到自娱自乐的地步,要发展就很难了。我们刘先生当年搞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我的体会就是,他要把他的关注点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必须想办法结合,千万不能自视清高,我搞的是pure science。大家都做pure science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当理事长还有一届,我希望我刚才提的5个问题,包括我前一届提的问题,都能得到大家的重视,能够通过合作做起来。

  谢谢大家!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 -->
版权所有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 京ICP备120018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82998551 传真:010-62052184 邮箱:chiqua@chiqua.org.cn